“味道鮮美”幾乎成了人們吃到一道好菜的特定形容詞,無論是外出就餐還是在家烹煮,大廚們都為如何讓食物達到最鮮美的味道撓破了頭,從材料的選擇、食材的搭配到烹調方法都在不斷嘗新。不過從醫學的角度看,如果過分追求鮮美,反而不利于健康。
●食物中的鮮味有40多種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營養科主治醫師關陽介紹說,食物中的鮮味物質有40多種,主要分為三種類型:氨基酸類、核苷酸類和有機酸類。
常見氨基酸類的鮮味物質為谷氨酸,其廣泛存在于動植物中。而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味精,它的化學名稱為L-谷氨酸鈉,就是谷氨酸的鈉鹽;常見的核苷酸類鮮味物質為肌苷酸、鳥苷酸,肌苷酸廣泛存在于肉類中,而鳥苷酸則主要存在于菌類中;常見的有機酸類鮮味物質為琥珀酸鈉,在肉類中少量分布,而在貝類中含量最多。
●鮮美老湯易誘發痛風
對于鮮味的喜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但如果一味追求食物鮮美而過了界,也會對身體帶來傷害。
關陽介紹說,她曾經在一個病房中看到父子二人,均是因為痛風發作而入院,追問他們的膳食史發現,原來主婦因為覺得最近老公工作比較辛苦,連續一周都給老公煲蛇湯補身,不料卻誘發了父子二人痛風發作。
痛風和我們所講的鮮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關陽解釋,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及尿酸排泄減少而引起的一組疾病。引起痛風的嘌呤就是核苷酸代謝的最終產物,也就是上面我們講到的第二類鮮味物質。通過高蛋白食物,如魚肉、禽肉、畜肉等,持續加熱,其核蛋白不斷分解為核苷酸,呈現出鮮美的味道。隨著加熱時間增長,湯味越來越鮮美,也就是說“湯越老,味越鮮”。同時,湯中的核苷酸含量越來越高,誘發痛風的危險也越來越高。
●合理搭配,美味健康可兩全
那么是否我們就要放棄美食了呢?關陽說,其實不然,對于美食的享受是人們的權利,只要注意不要像上面提到的那兩父子,連續每天都喝老火湯,在日常膳食中搭配合理,還是可以享受美食的。
關陽解釋說,各類鮮味物質就如同不同的樂器一樣,雖各自有自己的特點,演繹獨奏,也可以合作無間,形成氣勢磅礴的交響曲。三種鮮味物質具有協同增效的作用,而這種作用不是簡單的疊加效應,而是相乘效應。換句話說,就是里面的鮮味物質并不多,對身體害處很小,但是鮮味效果卻大增,“事半功倍”。舉個簡單例子,把95g味精與5g肌苷酸混合,所呈現的鮮味相當于600g味精的呈鮮效果。
比如說,在烹調中我們可以通過食材搭配來達到最佳的呈鮮效果。將富含肌苷酸的動物性食物與富含鳥苷酸的菌類食物相搭配,例如“小雞燉蘑菇”。因為鮮味物質只有在含有食鹽的情況下才能顯現鮮味,湯中加點鹽也能起到增鮮的效果。另外,鮮味物質溶解在水中才能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樣的食材,選擇燉、煮的烹調方式,可以使得鮮味更充分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