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7.2節(jié)時,我并沒有滿足課本上例題的一種解法,而是在自習課上想到了多種解法,下面是我的一些解法:
例 如圖1,AB∥CD,∠A=∠D,判斷AF與ED的位置關系,并說明理由.
教材上說明“AF∥ED”是利用“∠D=∠BED”“∠A=∠D”等量代換到“∠A=∠BED”實現問題的突破. 我首先想到的是利用“∠A=∠AFC”“∠A=∠D”等量代換到“∠D=∠AFC”,請看:
解法二:AF∥ED.
因為AB∥CD,所以∠A=∠AFC.
又∠A=∠D,可得∠D=∠AFC.
所以AF∥ED. 理由仍然是: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由于平行線的性質、識別方法除了基于“同位角”角度外,也可從“內錯角”或“同旁內角”的角度來推導.
解法三:基于“同旁內角”的角度.
因為AB∥CD,所以∠A+∠AFD=180°.
又∠A=∠D,
可得∠D+∠AFD=180°.
所以AF∥ED. 理由是: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解法四:基于“內錯角”的角度.
如圖2,延長AF到G,因為AB∥CD,所以∠A=∠DFG.
又∠A=∠D,
可得∠D=∠DFG.
所以AF∥ED. 理由是: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反思:老師說幾何問題往往有不同的求解方法,以前我總不以為然,通過這個例題的多種解法,我發(fā)現,幾何問題確實很有趣,不同的思考角度往往都能達到最終的目標. 看來數學真是很奇妙,我還要多花精力去探究其中的奧秘!
劉老師點評:皇甫同學由教材上這道例題出發(fā),基于“三線八角”(即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不同視角都獲得了問題的求解,體現了對同一數學題求解過程中的“路徑差”,這種“一題多解”“多解歸一”的現象反映出數學問題求解的顯著特點. 對這道例題來說,像皇甫同學這樣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確實能加深對平行線的性質、條件的深刻理解. 順便指出,皇甫同學在“解法三”和“解法四”中呈現的基于“同旁內角”和“內錯角”的思路,是不是可以找到對應的另外方法呢?就把這個追問或成果擴大留給熱心的小讀者吧!
(指導老師:江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