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常住人口持續減少,許多村莊出現大量的閑置房、危房,不僅影響村容環境,存在安全隱患,還導致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同時,農民居住地分散零亂,面積過大,增加了農村進行水、電、路、通信、公用設施等基礎設施統一建設的難度。針對這些問題,本文結合安徽省宣城市的實際情況,對城鎮化背景下的村莊整治提出相關建議。
一、村莊現狀及影響
通過調查發現,目前農村存在的一大問題是空心村的出現。這個問題的出現有其歷史發展必然性,它制約了農業產業發展、導致教育資源不公、基礎設施利用率不高、基層管理與服務缺失等。
一是農業生產人員老弱化。目前,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就業,農村基本上靠留守老人、婦女經營土地。2013年宣城市宣州區某村民組有400多人,現在家務農人口43人,其中,70歲以上(以農村70歲后喪失勞動力為標準)有5人,50歲至70歲有20人,40歲至50歲為17人,30歲至40歲僅為1人。可以看出,70歲以下至50歲的人成為農村主要勞動力,而40歲以下的人基本沒有從事農業生產。
二是教育設施浪費。隨著農村空心化,很多父母把孩子送進城區的學校學習,農村生源減少。安徽省宣州區現有在校學生12.5萬人,其中在農村中小學學習的只有1.42萬人,分布在全區21個鄉鎮辦事處231所學校。許多新建不久的學校被廢棄,或偌大的學校只有幾名教師和十幾名學生。
三是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較差,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目前安徽省部分自然村沒有垃圾處理設施,群眾形象地描述為“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此外,一些村莊不通公路、不通電,沒有衛生室、圖書室、文化站以及體育健身場所等。農田水利設施大多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設計標準低,建設質量不高,加之運行多年,管護不力,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輸水渠道、機電設施損毀嚴重。留守村民只好減少種植面積,將位置遠、水源差的田丟棄,多數老人不堪勞作的辛苦繁重,拋棄部分田地,土地拋荒情況嚴重。
四是權利意識較弱,社會問題凸顯。許多村民平時忙著打工掙錢,對村務管理常常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缺少權利意識和參與意識,易于導致少數村干部在村務管理上獨斷專行,侵占集體利益,坑害農民群眾。
五是土地資源浪費,利用效率極低。大量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房子空在那里無人居住,時間一長就會自然倒掉,宅基地、打谷場、村邊林等廢棄閑置量很大,不能達到地盡其用,產生不了應有的經濟效益。
二、村莊整治的思考與建議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貫徹落實這一精神,筆者對村莊整治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高標準、科學合理地做好村莊規劃。要結合城鄉一體化和農村社區化發展的趨勢,科學規劃,精心設點,合理布局,將分散的村莊向小城鎮集中,建立中心村。中心村規劃要堅持集約、合理用地的原則,方便農村居民生產生活,充分利用村內各種閑置地,相對集中建設,并根據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用地等因素確定村莊的近期、中期用地規模,在戶型設計、基礎設施建設及公共服務配套等方面,確保長遠發展與農民實際需要的有機結合。
二是積極發展鄉村小城鎮和中心村。城鄉一體化和新型鄉村社會建設需要鄉村小城鎮與中心村的支撐。把鄉村小城鎮與中心村規劃好、發展好,增強其產業發展功能、公共服務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人口集聚功能,積極引導城鎮周邊自然村零星居住的村民集中到規劃區建房,或將小村合并成大村,有步驟地整體搬遷,向中心村或城鎮集中,連片發展,逐步形成城鄉一體化的新型農村社區。
三是大力加強鄉村基礎設施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城鄉一體化前提條件,是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全面實施鄉(鎮)村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打通集鎮與市區、周邊鎮街的快速通道,努力改善硬軟環境。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約、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要求,統籌水電、道路、通信、網絡、有線電視、生活污水排放等基礎設施建設,延伸城市公共服務,配套文體娛樂及商業設施,全面實施好“路面硬化、衛生潔化、路燈亮化、家庭美化、環境優化”工程,高品位建設農民集中居住新社區,努力完善集鎮配套功能,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提升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四是建立靈活的宅基地退出機制。村民在申請審批新建房屋時,必須無條件拆除老宅,將老宅基地交還集體,防止出現新的“一戶多宅”現象。鼓勵以宅基地置換房屋,鼓勵農民打破區域界限,跨區域向中心村或小城鎮集中。
同時,鼓勵引導進城農民從事為城鎮服務的商業零售、餐飲服務、交通運輸、物業管理等行業,并最大限度地在證照辦理、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優惠,有效增加進城農民收入,確保農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已在城鎮有固定收入并有固定住所的農民,應通過政策引導,將其轉為城鎮戶口,讓其在享受城市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后退出宅基地,其所承包土地均納入應流轉范圍。
參考文獻:
[1] 劉強:農村空心化現象趨重 致“誰來種地”等多項困惑
[2]許成寶:對我省行政村發展狀況的初步分析
[3]顧益康、金佩華等著《改革開放35年中國農民發展報告》 (中國農業出版社)
[4]國家統計局發布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作者單位:安徽宣城市宣州區鐵路工作(電力協調)辦公室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