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綜合開發要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主線,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為著力點,以科技進步為動力,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創新機制、優化布局、加強管理,不斷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的水平和效益。
對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講七點要求:
一是把握重點任務,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集中力量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節水高效的高標準農田,積極支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堅持依靠創新驅動,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
二是完善投入增長機制,確保資金投入與目標任務相匹配。要進一步完善農業綜合開發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切實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地方財政要按照規定投入比例將資金列入預算,確保及時、足額落實到位。尤其是在取消主產區縣級配套任務的情況下,省級財政要盡力加大投入,確保資金不留缺口。要完善“國家引導、配套投入、民辦公助、滾動開發”機制,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籌措資金。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繼續改革和完善財政資金投入方式,通過財政補助、貸款貼息、競爭立項等形式,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投入農業綜合開發。鼓勵和引導項目區農村集體和農民增加投入。
三是完善統籌開發機制,形成農業綜合開發合力。農業綜合開發最大的優勢和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綜合”,有一支高素質的專業隊伍,有多元投入的資金優勢,有健全的資金和項目管理制度,有多年開發建設的寶貴經驗,有不斷創新的管理運行機制,實行綜合開發投入從而實現綜合效益,是一個很好的支農資金整合平臺。要積極探索充分發揮財政支農資金合力的體制機制,實現項目和項目、資金和資金之間的“無縫鏈接”。
四是完善資金和項目管理機制,不斷提高工作水平。進一步細化預算編制,完善資金分配辦法。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各層級的關系,下放審批和管理權力,把項目規劃、資金分配、項目驗收、績效評價等職能更多交給地方特別是基層。完善項目評審驗收機制,推行結構性評審和項目競爭立項制度。要逐步建立農業綜合開發現代管理制度,不斷優化項目管理。完善績效管理監督機制,科學運用績效評價結果,建立獎優罰劣的激勵約束機制,不斷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績效。
五是創新項目建管機制,確保項目長久發揮效益。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的比重,探索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形成的資產交給農民專業合作社持有和管護,資產收益由全體社員共享。支持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投入項目形成資產的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
六是健全監督檢查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實行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相結合,強化對資金和項目運行全過程的監督檢查。加大資金分配、項目立項評審和實施過程的檢查力度,提高監督檢查的實效。要將監督檢查與績效評價有機結合,增強監督檢查的針對性。
七是加強機構隊伍建設,完善組織保障機制。根據農業綜合開發任務的需要健全工作機構,加強隊伍建設,改進工作作風,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健全多部門共同協商和參與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機制,形成開發合力。
(全國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會議5月5日至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財政部部長助理胡靜林在會上做了重要講話,本刊對講話做了摘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