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內需增長的一個強大動力。特別是近十多年來,我國的城鎮化快速推進,一方面促進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的轉移,既創造了更多的非農就業機會,又給農村逐步推進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也為大量農民到城鎮務工經商,增加非農收入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優化了農民的收入結構。但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特別是在我國山多田少的南方山區,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也對南方山區農業產生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影響。
一、城鎮化對南方山區農業的影響
(一)耕地不同程度地出現撂荒和半撂荒現象。
1.農業的比較效益差異大。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外出打工或經商的農民不斷增加。對地處南方山區的農民來說,由于受農資價格連年漲價、農村用工成本上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民種田所獲得的純收入遠遠不如外出打工所賺得的工資性收入,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不高,大部分青壯年寧愿選擇外出打工或經商。農業的比較效益差異大,是造成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
2.人均擁有耕地面積相對較少。我國南方山區的地形分布以山地和丘陵為主,特別是在山區農業縣,人均擁有耕地面積相對較少。以江西省贛州市為例,據統計,2008年底全市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7畝。對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的山區農民來說,無論采取何種良種良法來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對農民直接帶來的增收作用都是十分有限的,影響了農民種田和增加投入的積極性。
3.經商或方便子女入學需要或其他原因。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工業現代化速度的加快,南方山區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越來越多,不少農民為了便于經商或方便子女入學或其他原因,在縣城(城區)或其所在鄉鎮圩鎮購買或自建了住房,或采取租住房屋等方式,全家遷出原來的居住地,造成承包耕地無法耕種而撂荒。
4.農村勞動力缺乏和勞動力結構不合理。由于農村留守人員主要以婦女、兒童和中老年人為主,留守中老年人受體力和精力等限制,又缺乏現代農機具操作和現代種植技術,農田耕作仍以傳統種植方式和粗放經營為主,本可種植雙季稻的農田也因缺少勞力不得不改種單季稻,耕地未得到充分利用而處于半撂荒狀態。
5.土地流轉制度仍不完善。目前,我國的土地流轉制度尚不健全,尚未建立專門的土地流轉中介服務機構和服務組織,土地流轉尚未形成氣候,加上農民本身又缺乏土地流轉意識,許多外出打工的農民,既未將承包耕地委托他人代耕,也未實現土地流轉。
(二)城鎮化造成的環境污染已對農產品的質量和食品安全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1.鄉鎮私營企業和工礦企業快速發展產生的污染。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各種私營企業在鄉村紛紛設立,工礦企業也在農村各地有所分布,由于這些企業一般規模較小,技術含量低,粗放經營,大都沒有專門的治污設施,又地處環保監管的邊緣區,其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廢水、廢氣,大多都沒有經過專門的處理而直接傾倒在野外、排放到河流和大氣中,對水體、土壤等產生不同程度的污染。
2.規?;B殖業產生的污染。一方面,農村畜禽養殖業逐步向集約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污染總量大并呈相對集中趨勢,對水體、空氣產生較大污染;另一方面,不少水產養殖業由零星、分散的養殖模式轉向規?;B殖,魚餌料的大量投放和防治魚病所使用的藥物等均對水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污染。
3.生活產生的污水和垃圾污染。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部分農村居民向鄉鎮圩鎮所在地轉移,隨著圩鎮聚居人口的增多,產生的生活污水和垃圾也越來越多,對周邊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而且,隨著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農村居民的購買力不斷增強,他們購買的各種包裝類商品也越來越多,在部分農民向城區或鄉鎮圩鎮所在地轉移后,留在原居住地的農民因居住較為分散,農村大部分村組都尚未設置專門的垃圾回收點,加上從事鄉村廢品回收業務獲利甚微或幾乎無利可圖,因而從事廢品回收業務的人很少,絕大部分農村生活垃圾都隨意丟棄或就地焚燒,既污染了土壤和水源,也污染了空氣,尤其是玻璃類包裝(如啤酒瓶、白酒瓶、農藥瓶等)、塑料類包裝、廢棄電池等隨處亂倒、亂扔,其對水體、土壤等產生的危害將是長遠的。
目前,農村的環境污染正呈不斷加劇和擴大之勢,有的地方的土壤和灌溉水源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重金屬超標、農藥殘留等),不僅影響了農村的人居環境,也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
二、應對措施
(一)從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轉政策、強化監管手段和制定完善監管措施入手,解決耕地撂荒與半撂荒問題。
1.繼續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轉政策,建立防止耕地撂荒的長效機制。人均耕地面積少和土地分散,是制約南方山區農民增收的客觀因素。為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和增加種糧農民的收入,同時解決耕地撂荒、半撂荒等現實問題,必須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建立健全縣(市、區)、鄉(鎮)兩級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和土地流轉信息平臺,為土地流入方、流出方搭建橋梁,提供服務,真正建立起促進土地有序流轉和解決撂荒耕地問題的長效機制。土地流轉必須本著“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通過采取轉包、出租、轉讓、入股、委托流轉、代耕等多種形式,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戶對農村承包耕地實行依法流轉,讓留守農民有更多的田可種,從而形成適度規?;洜I。
2.強化監管手段,制定完善監管措施,加大對撂荒耕地的處罰力度。一要開展普法宣傳,提高保護耕地意識。大力宣傳《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規,讓《土地管理法》中“承包經營耕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連續二年棄耕拋荒的,原發包單位應當終止承包合同,收回發包的耕地”之規定家喻戶曉;二要對撂荒耕地進行全面調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數,每年必須多次組織鄉鎮和村組干部,深入田間地頭,逐戶對農戶耕地的種植和撂荒情況進行全面調查摸底,建立詳細的撂荒、半撂荒耕地檔案;三要將遏制和減少耕地撂荒列入縣(市、區)和鄉(鎮)兩級政府的年度考核目標,建立常態化的舉報與動態監測制度,以及責任追究與懲戒制度,確保遏制和減少耕地撂荒工作取得實效;四要完善和嚴格執行對農民撂荒耕地的處罰措施,凡耕地撂荒或耕地承包戶全家外遷形成耕地撂荒的,由村集體責令承包方復耕,或流轉復耕,對既不自己復耕,又不愿流轉復耕的承包農戶,由村集體強令收回重新發包;五要進一步完善現行的種糧補貼制度,嚴格執行“誰種糧,誰受益”的原則,確保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和良種補貼資金直接發放到種糧農戶手中,杜絕撂荒耕地享受種糧補貼的不合理現象。
(二)通過采取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提高機械化耕作水平,加大資金投入和促進適度規?;洜I等措施,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能力,增加農民收入。
1.加大對種田農民實用技術的培訓和推廣力度。通過加強農技人員隊伍建設,加大農業科技培訓、技術服務,常態化地開展送科技下村組,到鄉村舉辦科技培訓班和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手把手地傳授等多種形式,因地制宜地推廣實用的現代農業種養技術和良種良法,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還要充分發揮種養基地、龍頭企業和種養能手的示范引導與帶動作用,培養一批不同類型的科技致富能手,拓寬農民的致富視野,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引導農民走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路子。
2.推廣普及農機具,提高機械化耕作水平。通過提高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措施,大力推廣和普及農業機械化,盡量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擴大種植面積,以適應當前農村的勞動力結構。應針對南方山區不同的地形特點,逐步推廣使用先進實用的小型農業機械,解決因勞力不足而出現的耕地撂荒和半撂荒問題。
3.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增強防洪抗旱能力。農村基礎設施特別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薄弱,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制約因素,不僅會造成耕地撂荒,還會影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國家財政應加大對南方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增加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以緩解地方財力嚴重不足的矛盾;地方財政部門必須按照公共財政的原則和《農業法》的規定,嚴格執行預算,增加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尤其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通過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防洪抗旱能力,確保不因水利設施建設滯后而出現耕地撂荒和農業歉收。
(三)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1.加快推進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健全經費保障、績效考核激勵機制??h級和鄉鎮涉農部門要在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要圍繞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種養業技術、病蟲害防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的問題。
2.采取財政扶持、稅費優惠、信貸支持等措施,大力發展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競爭充分的社會化服務。支持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龍頭企業、產銷大戶等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 形成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的格局,充分發揮多元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方面重要作用;同時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產銷大戶等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農戶從單純的農產品生產轉向生產、加工、保鮮貯藏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3.進一步發揮政府政策調控作用,建立完善市場體系。從完善現有農貿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標準化建設,改造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實現功能,創新流通方式,暢通流通渠道,努力擴大農產品銷售。
4.努力搭建農產品產銷銜接平臺,如通過開展農產品信息平臺建設、“訂單農業”、“農超對接”等方式,有效拓展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
(四)多措并舉,搞好農村環境的綜合整治。
1.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一是要加快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建立健全適用農村特點和環保執法需要的法律法規體系,讓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進入有法可依和依法治理的新階段。二是要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監管,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和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加快推進縣鄉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和監管能力建設。
2.加強管理。一是將預防和治理環境污染列入各級人民政府的年度考核目標,由各級人民政府一把手負總責。二是減少農業源頭污染。通過大力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和減量增效技術,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并通過鼓勵和扶持發展沼氣、有機肥等清潔生產,減輕農村畜禽養殖業產生的污染;國家應嚴格從源頭上控制高毒高殘留農藥的生產、流通和銷售,同時指導農民合理使用農藥,科學預防病蟲害。三是加大環保執法監管和處罰力度,做到執法監督常態化,及時發現和制止農村環境污染的違法行為,特別是對嚴重污染和破壞農村環境的違法行為必須依法堅決查處。四是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參與意識。應針對目前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水平偏低,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等現實情況,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環境保護知識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調動農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推廣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
3.加大設施建設。一是進一步完善縣、鄉(鎮)、村三級垃圾處理網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垃圾集中收集和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垃圾收集、中轉和處理的管理及運行機制。采取由國家扶持,省、市、縣三級財政共同出資建設,按照“村收集、鄉 (鎮)中轉、縣集中處理”的運轉模式,確保每個鄉(鎮)至少建成1個垃圾中轉站,加大鄉村垃圾清運、處理力度,提高垃圾處理率。二是在鄉鎮圩鎮所在地逐步建設污水管網、污水處理廠等污水處理設施,減少污水隨意排放對農村環境造成的污染。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猶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