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財政部門以點帶面地推行了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服務工作,村級財務管理逐步規范,資金監管不斷加強,資金效率明顯提高。但在代理過程中,基層財政所面臨著村干部有章不依、項目資金擠占等問題。如何妥善解決代理財務中存在的難點問題?筆者認為,應從完善制度、加強監管、強化責任、注重培訓、嚴格追責等方面入手。
一、當前代理村級財務工作存在的問題
在代理村級財務過程中,基層財政所面臨著諸多錯綜復雜的困難和問題。主要問題表現如下:
(一)代理的做法尚有疑義。農村集體財務由鄉鎮財政所代理,有悖《村民自治法》、《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和《會計法》,因為財政所既不是中介機構,又不是村組織內設的會計機構。
(二)代理機制不健全。一是會計代理缺乏操作性。基層財政所在會計代理過程中,遇到不少問題,自身無力解決。有的鄉鎮結合本地實際,出臺相關村級財務管理規定,執行起來也有困難。二是會計代理缺乏指導性。會計委托代理是一項新工作,需要上級支持和重視。而如今,上級管理村級財務主體不一,有的是縣農管局管理,而有的是經管局。人員和經費是農村管理局管理,經管局負責村級財務,遇到許多困難和問題,難以管好。三是會計代理缺乏均衡性。一個縣雖說開展了會計代理服務工作,但有的鄉鎮之間開展進度不均衡,制度執行力度不一,實施的效果迥然不同。
(三)資金監管乏力。一是監管角色難以轉換。鄉鎮財政專管員要負責村里會計代理、資金監管、監督卡發放等諸多工作,最難做的工作是資金監管。由于監管工作涉及部門或村級利益,容易與村干部產生矛盾,因此專管員在履職上重服務、輕監管,偏重與村干部搞好關系。二是監管手段弱化。首先,縣經管局負責村級財務審計工作,現在又要肩負起全縣村級財務管理工作,不盡合理。其次,基層財政所代理會計沒有執法資格,面對越來越多的下撥農村資金,任務越來越艱巨,難以勝任監管職責。再次,基層財政所審計自己代理的賬務,監管自己使用資金,既是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三是績效監管未啟動。績效目標僅停留在統計了多少資金和申報了多少項目。四是監管力量不夠。目前項目和惠農資金都要駐村專管員進行實地監管,但基層財政隊伍建設又面臨著人員老化、青黃不接的窘況。
(四)村級財務約束性不強。一是財經法律意識談薄。目前不少村干部學習財務管理法規不夠,守法意識不強,目無法紀,隨意性大,問題層出不窮。二是制度約束不強。少數村干部不遵守財經制度,甚至同一個問題屢犯,財政所沒有辦法,只能通過停撥資金的方式來約束,但這種辦法容易引起財政、村級之間產生矛盾。三是民主理財小組形同虛設。理財小組成員無待遇、無職權、無責任心。民主理財小組公章管理不規范,多數是放在村干部手里,報賬時拿出來蓋一下,代簽組長姓名。四是財務公開流于形式。財務公開內容專業性強,群眾難看懂,每季公開不及時,項目支出沒有列出明細。五是違反制度追責難。村干部違反制度現象普遍存在,鄉鎮政府領導不夠重視,個別村出了問題,只是在會議上通報一下,平時很少過問。沒有建立追責機制,查處問題不徹底。
(五)配套服務不到位。一是稅務票據供應不到位。鄉村小店沒有辦理稅務登記,所以沒有領取正規的稅務發票。村級購貨只有拿白條到財政所記賬。二是支付資金方式多。上級主管部門不通過縣級財政國庫專戶(或縣會計核算中心賬戶)撥付資金給鄉村駐點幫扶單位,多數以現金方式支付給村里,很多村拿了現金就坐收坐支,逃避財政所監管。三是代理經費和人員力量不夠。基層財政所近幾年來工作越來越多,工作經費預算一直沒有增長。代理會計多數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且多數代理會計無《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更不要說取得會計專業職稱,難以適應新時期的農村會計代理工作。
二、解決村級財務代理難點的對策
解決村級財務代理中的難題,單靠財政所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從管理機制上著手,加大制度的執行力和約束力,嚴查村級財務違紀違法行為。
(一)健全制度體系。制度設計理念要注重“三性”:可操作性,要出臺一套切實可行的村級財務管理制度,適用于村級會計委托代理工作,讓基層財政所做到有章可循;規范性,制度的建立應對村級財務收入、支出、票據管理、資金監管等諸多方面做出具體、明確的規定,實現會計代理科學化、精細化;約束性,要出臺罰則和責任追究制度,通過嚴格的管理制度,讓村干部規范支出行為,壓縮非生產性支出,從根本上維護村級財務制度的剛性。
具體說來,應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財務管理與資金監管“兩分離”機制。應將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服務中心作為中介機構管理,納入“以錢養事”單位管理,人員可以從鄉鎮財政或經管部門調劑,兩塊牌一套班子,實行會計代理與財政所工作“兩分離”管理。二是完善村級會計委托代理實施辦法。省市要出臺會計代理實施辦法,明確會計代理的要求和財務管理的內容,不定期修改和完善。縣級可結合實際,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讓基層財政所規范開展村級會計代理服務工作。三是規范賬務核算行為。收入繳入代管戶,支出報賬不準“白條”出賬,支出核算按《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要求,核算科目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項目支出一律只能稅務網絡完稅發票。四是增加資金監管的內容和要求。出臺村級項目和資金監管辦法,將監管責任落實到相關責任人。五是推行村級財務公開常態化。將村級財務公開作為一項常規工作開展,建立統一的財務公開格式,重點公開村級每季收入、支出明細情況,以及項目收入支出明細、本季結余等情況,讓群眾看得懂,參與社會監督。五是出臺責任追究制度。對村干部違紀違法和代理會計審核把關不嚴等行為,加大追責和處罰力度。
(二)健全監管體系。建立公開監管、民主監管、財政監管、社會監管“四位一體”的財務資金監管體系,進一步提高村級資金綜合使用效率,更好地服務農村建設和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滿意。
具體說來,一是公開監管。在村級建立統一格式的村務公開欄,每季度將政務、財務情況予以重點公開,及時更換財務公開內容和數據,接受群眾監督。
二是民主監管。嚴格依法選配民主理財小組成員,由村級討論確定其待遇。村民理財小組直接向村民代表大會負責,建立以民主理財小組審核為主的村級財務監管機制,村里各項支出合理與否由群眾代表審核。同時,接受鄉農村財務委托代理服務中心的業務指導。
三是財政監管。建立省市縣鄉四級財政部門協作監管機制,各自發揮自身的優勢,參與到項目和資金監管中,發揮基層財政所的就近優勢,及時反饋項目和資金管理信息。縣級熟悉地方建設情況,對項目選定要反復論證和嚴格審批,做到不盲目確定建設項目。省市級對各類項目和資金加強監管,建議相關執法機關加大查處力度,并有權收回或停撥各類專項資金。
四是社會監管。建立縣紀委、審計、財政等部門財務定期會審制度。對縣財政、扶貧、發改、水利等項目主管部門下撥給鄉鎮的各類專項資金,實行逐筆跟蹤監督,參與每個環節監管,確保項目建設有成效,資金使用有效益。對違法違紀問題及時查處。同時,鄉鎮政府也要加大對村干部任期或離任財務情況的檢查和審計。
(三)健全責任體系。
一是行政管理責任體系。在村級財務行政管理上,應建立“鄉管村”行政領導責任體系,將鄉鎮黨政“一把手”作為村級財務管理的直接責任人,并納入其年度工作進行考核,實行連帶責任,確保村級財務工作常年有領導重視,有專人抓。對行政村財務管理不規范的,要直接追究駐村鄉領導的責任。問題嚴重的,要追究鄉鎮黨政“一把手”責任。
二是業務指導責任體系。應建立“局管所”、“所管村”、“代理會計包村”等“三位一體”的村級財務業務指導體系。即縣經管局指導財政所開展會計委托代理服務工作,財政所集中代理所轄行政區村級會計業務,代理會計分片負責所包村會計代理工作,并建立層層考核機制。
三是項目和資金管理責任體系。資金使用的信息反饋權應交給鄉級,發揮基層財政所就近、就地優勢,有利于上級財政部門全程監管鄉鎮財政資金。項目審批權應下放到縣,充分調動縣級抓項目建設和發展經濟的積極性。監管權應上交省市級,應將主要精力放在資金和項目監管上,重點檢查項目實施和開展資金使用審計工作,并將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納入績效評價考核,對資金管理機制不健全,資金使用效益不好,甚至造成資金浪費的行為在全省予以通報,并追究責任。
四是追究監管責任體系。對上級財政部門檢查出來的違紀違法問題,委托地方紀委監察、司法等機構追責。
(四)健全培訓體系。
一是強化培訓機制。通過舉辦業務知識培訓,培訓財務管理人員,適時更新會計業務知識,提高村級財務管理水平。通過舉辦法律法規培訓,鼓勵財務人員學習財經法規,加強案例教育,警醒干部預防違法違紀行為發生。通過舉辦計算機培訓,要求人人學會電腦,掌握會計電算化技能。在培訓方式上,通過集中培訓,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縣鄉財務管理人員進行理論學習。通過派員培訓,積極選派人員到上級單位培訓學習。通過異地培訓,組織財政所人員到異地財政所進行參觀交流學習,借鑒好的做法和成功經驗,逐步提高自身財務管理水平。此外,要嚴格培訓考核,對培訓工作每年進行一次考核,對培訓工作抓得扎實的單位,給予適當獎勵。
二是明確培訓對象。對財務領導層的培訓,主要進行財經政策和業務、法律知識的學習和培訓,以及違法案例的警示教育,提高領導管好財務的主動性和依法理財的自覺性。對代理會計的培訓,側重于鼓勵會計人員報考會計證和會計職稱,讓代理會計人人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盡可能取得會計技術職稱。對村干部的培訓,主要是讓他們熟悉國家政策、財經業務、法律法規知識等,進一步增強執行村級財務制度的自覺性。
三是安排預算培訓經費。省縣鄉三級要建立培訓經費保障機制,將培訓經費列入單位預算,并做到專款專用。要定期開展培訓經費使用情況檢查,對擠占培訓經費或不開展培訓活動的,上級不下撥下一年度單位培訓經費。
(五)健全糾錯體系。
一是明確預警糾錯重點。明確代理中心和村(組)干部的預警糾錯內容,嚴審把關不嚴、清理數據有誤,以及干部存在“吃拿要”等違紀違規行為。明確“三資”類的預警糾錯內容,即資金類預警糾錯內容、資產類預警糾錯內容、資源類預警糾錯內容等。
二是硬化預警糾錯措施。根據單位和個人在“三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程度,實施“警示提醒、誡勉糾錯、責令整改”三種預警糾錯措施。
三是實施預警糾錯方式。通過書面預警通知書或預警談話等形式,要求預警對象對組織需要了解、核實的問題做出回答或說明,并限期進行整改。通過書面糾錯通知書、告誡談話或批評教育等形式,要求其迅速糾正偏差,終止錯誤行為,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時,以書面文件對責令整改對象進行通報批評,指出存在的問題及其危害,剖析錯誤根源,要求其在規定期限內及時改正,并進行跟蹤督導。
四是建立預警糾錯機制。通過規范預警糾錯操作流程,建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責任人廉政談話制度、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責任人重要事項報告制度等預警糾錯長效機制。
(作者單位:湖北省通山縣燕廈鄉財政所)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