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組織基礎,是農業綜合開發扶持的重要對象。近三年來,黑龍江省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積極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按照完善基礎建設、提升服務功能、增強發展后勁、擴大合作效益的原則,不斷加大對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有力地推動了全省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009—2011年,黑龍江省產業化經營項目共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項目178個,三年累計完成投資29273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9473萬元,地方配套4435萬元,群眾自籌15365萬元)。三年累計新建和改造標準化畜舍156500平方米,新建青貯窖63000立方米,新建化糞池35500立方米;新建溫室195棟,新建大棚2175棟,新打機電井798眼,安裝滴灌設備820套;新修道路253.7公里,新進各種設備383臺套;新建廠房8607平方米,新建交易大廳1000平方米,新建保鮮庫807平方米。三年累計新增蔬菜產量1126.6萬公斤,新增出欄生豬9.05萬頭,肉牛0.81萬頭,家禽80萬只;提供林木種苗358萬株,種豬3.91萬頭,種禽17萬只;新增魚產量0.007萬噸,奶4.39萬噸,肉0.66萬噸,蛋0.068萬噸。新增蔬菜生產能力71萬公斤,糧食加工能力1845萬公斤,其他農產品加工能力89.98萬公斤。帶動農戶40575戶。
一、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一是扶持優勢產業快速發展。優先扶持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產業,一縣一業,避免盲目建設、重復建設和低水平建設。把扶持合作社與扶持產業有機結合起來,把優勢產業作為立項條件,按照地域特點和優勢科學布局,重點扶持奶牛、生豬、肉牛、蔬菜產業。為大力推進“千萬噸奶工程”建設,在乳業發達地區大力扶持奶牛合作社。在齊齊哈爾地區扶持奶牛合作社21個,連續三年做大做強合作社規模,不僅引進了一批優質奶牛,而且解決了奶源基地薄弱問題,為企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在產業化經營項目的帶動下,齊齊哈爾市克東縣近三年新增優質奶牛8120頭,供應飛鶴乳業優質鮮奶4.8萬噸,企業增收860萬元,新增稅收740萬元。為加快“菜籃子工程”建設,圍繞城市周邊、口岸縣(市),扶持果蔬種植、加工、儲藏保鮮、批發市場等項目的建設,重點扶持棚室蔬菜規模發展。重點扶持大慶市蔬菜產業,新增溫室108棟,新增大棚1640棟,使大慶蔬菜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年新增蔬菜650萬噸,極大地豐富了當地居民“菜籃子”,實現了北菜南運。
二是做大做強優勢合作社。堅持扶持項目有所側重,突出重點,加大對規模較大、帶動能力較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扶持政策主要體現為“三高”:第一是建設標準高。本著建設一個、完善一個、見效一個,從項目的規劃設計、建設施工、檢查驗收都按照高標準,努力使扶持的合作社真正成為當地農業發展的樣板。如在扶持奶牛合作社項目上,按照國際先進水平建設,鋼骨架結構,分區設計、選址科學、布局合理,冬暖夏涼,通風干燥,從奶牛的休息、運動、生產都做到科學化,使奶牛養殖合作社成為標準化協會、花園化小區、規模化基地、科技化窗口、觀賞化景區,發揮了較好示范引帶作用,不僅受到農戶的歡迎,也得到了各界的好評。第二是配套程度高。堅持從整體設計,完善配套設施,全面提高。如在扶持奶牛合作社上,要求榨奶間、飼料庫、獸醫室、機械庫、沼氣站、辦公室、青貯窖、水電路等基礎設備齊全,現代先進的機械化榨奶設備、科學實用的糞便無害化處理設備、功能齊全的牧業生產機械配備到位。第三是科技含量高。引進和采取先進的技術、品種或模式,促進合作社競爭力不斷增強。
三是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為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采取開放式投資方式引導各方面資本投入合作社建設,做到“三個不限”:不限投資比例,在保證項目自籌資金不少于財政資金的基礎上,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鼓勵多投入,壯大投資規模;不限投資資本的形式,可以以現金、土地、奶牛、技術等入股,科學量化股本;不限投資主體,在合作社為投資和建設主體的基礎上,實行更廣泛的聯合合作,吸引大戶或龍頭企業參股共同推進合作社建設。 通過“三個不限”,引導和調動社會資本大量投入。在推進奶牛合作社建設中,財政投入專項資金5624萬元,吸引社會資本17046萬元。
四是與產業結構調整、財源建設、新農村建設項目緊密結合。2009—2011年,扶持產業結構調整項目8個,扶持財源建設項目16個,扶持新農村建設項目12個,發揮了農業綜合開發引導和牽動作用,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和農民收入。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壯大了發展規模,增強了發展后勁。通過項目扶持,有效解決了合作社發展資金緊張的問題,新增設施發揮了較好作用,生產規模以及社員規模明顯擴大,生產水平、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如樺南縣鴻源水稻專業合作社,經過多年的扶持,注入財政資金240萬元,新建水稻育秧大棚32棟,購置農業機械14臺,合作社不僅“強筋壯骨”,而且做大了“盤子”。入社農戶由158戶發展到273戶,規模經營土地由850畝發展到1500畝。2010年合作社畝收益達1514元,較成立前畝收益增加596元,增長64.9%;社員人均收入達到23343元,比同鄉村非社員高出9637元。
二是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快了農業產業進程。合作社以市場為導向,以共同利益為紐帶,圍繞主導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實行訂單生產,有效連結了龍頭企業和基地,改變了小生產經營方式,改變了農民在市場交易中的弱勢地位,增強了農民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推動了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如富錦市利民村蔬菜專業合作社,通過項目扶持,社員由原來32人發展到現在54人,經營蔬菜大棚180棟,露地蔬菜種植面積2000畝。實行規模化生產,統一購種,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銷售,統一接受技術服務及信息咨詢,輻射帶動周邊的村屯350戶農民發展蔬菜生產。
三是提高了農業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通過科技服務、銷售服務、加工服務和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開拓,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商品率和附加值。同時,合作社組織農民開展規模生產,減少生產與市場對接中的中間環節,有效地降低生產與交易成本,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比如,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扶持尚志市長營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投入財政資金300萬元,建標準化牛舍4220平方米,新增奶牛存欄400頭,年產鮮奶2000多噸,年銷售收入750萬元,利潤207.5萬元,拉動農民人均增收2000元。
三、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的問題
從黑龍江省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看,主要存在五個方面問題:一是合作社運作不規范。大部分合作社的章程不夠規范,組織機構不健全,內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二是系列服務不到位。政府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對合作社支持較少。合作社自身經濟實力及技術力量相對薄弱,發展潛力不足,對農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強。三是輻射帶動不明顯。多數合作社帶動輻射的范圍僅局限于本鄉鎮,局限于周邊的幾十戶經營同一產品的農戶,多數合作社服務層次低,真正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專業合作社較少。四是利益聯結不緊密。多數合作社只作不合,產銷銜接不夠緊密,市場競爭力不強,利益風險不緊密,體現不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互助合作關系。五是融資難。由于合作社規模小,一些合作社沒有土地證、產權證可供抵押,金融部門出于自身的資金安全考慮,無法給合作社發放貸款。
在農業綜合開發扶持合作社方面,目前黑龍江省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投入少。近年來農業綜合開發每年新增資金全部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致使產業化經營資金投入不足,不能滿足基層需要,不利于做大農業產業化經營“蛋糕”。二是范圍小。由于資金有限,全省扶持合作社的數量較少,2009年僅安排14個,占全省合作社的0.5%,發揮不了示范作用。三是投入標準低。目前項目規模都比較小,補助項目資金在30—200萬元之間,多數合作社因資金有限只能享受100萬元以內的資金補助。這對于扶持連接龍頭企業和農戶的產業化經營合作組織項目來說,補助嚴重不足。四是立項門檻高。目前,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在初步發展階段,規模比較小,管理不夠規范,而項目申報要求都有硬性規定,使得大量的合作社得不到扶持,尤其是一些成長性的合作社,由于門檻問題被拒之門外。五是自籌難度大。合作社全部或者絕大多數都是農民,自籌資金相對難度大。雖然國家對合作社自產自銷的農產品給予了免稅,但由于稅務部門對合作社基礎設施建設這塊還沒有具體的免稅政策,依然參照基本建設征繳相應5%—6%的稅收,使合作社不堪重負。
四、進一步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政策建議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農業綜合開發要成為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渠道。鑒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正處于發展時期,資本積累剛剛處于啟動階段,建議增加單個項目扶持額度,并降低合作社項目自籌資金比例。
二是簡化申報手續。目前合作社在項目申報上缺少人員、資金,為加大扶持力度,建議減少比如可研報告、審計報告、環評報告等硬性規定,參照有關部門要求,只提供相應的申請表、項目建議書以及項目建設內容清單、有關項目建設合同(協議),經農發辦和財政局實地考察核實后即可上報。同時,由于補助資金較少,涉及群體為弱小農戶,應簡化申報材料和程序。
三是適當放寬扶持條件。要面向所有合作社,既要扶持現有合作社,也可扶持新組建合作社,尤其是針對新成立的合作社的項目建設,主要看合作社的發展潛力和成長性。對合作社人數以及組成人員成分不做硬性要求。
四是創新扶持方式。對產業基礎牢、經營規模大、服務設施全、管理模式新、帶動農戶多、社會效果好的示范合作社,要重點扶持、連續扶持,給予更多的資金和項目,使其做大做強,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對管理規范、項目明確、自籌能力強的合作社,可以采取先建后補或以獎代補方式扶持。在扶持的環節上,關鍵要提升服務能力,增強發展后勁。為此,要因社制宜加強薄弱環節,完善配套設施。要突出科技含量,大力推廣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多種經營項目處)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