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南省永仁縣按照“加快發展、逐步規范、創新機制、提檔升級”的思路,培育發展了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改變分散落后的小農經濟發展模式,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永仁縣加快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思路
永仁縣在廣泛調研、積極探索的基礎上,提出了“充分利用全縣87.98萬畝的可用土地”的目標,實現年出欄肉牛2.5萬頭、黑山羊15萬只、肉豬20萬頭、家禽50萬只養殖規模,力爭實現農業總產值20億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0元以上。
圍繞這一目標,永仁縣規劃了高原特色農業“一園十片區”產業示范區建設。
“一園”是指永仁縣高原特色高效節水農業種植園。按照因地制宜、分片布局、適度集中的原則,依托現有產業規模,選擇優勢特色品種,建設高原特色高效節水農業種植園。
“十片區”包括:
蓮宜(蓮池、宜就)油橄欖種植示范片區。依托現有林地、土地資源,在蓮池、宜就開發種植2萬畝高標準油橄欖示范基地,建設蓮池油橄欖種植示范片區。
小哨高原晚熟芒果和萬永(萬馬、永興)早熟芒果種植示范片區。依托國有林場、集體林地招商引資和萬馬、永興干熱河谷氣候,大力發展高標準芒果示范基地,建設小哨高原晚熟芒果和萬永(萬馬、永興)早熟芒果種植示范片區。
蓮猛(蓮池、猛虎)葡萄種植示范片區。依托便利的交通條件,建設蓮池、猛虎低丘平壩葡萄種植示范片區。
高海拔干果水果種植示范片區。依托高海拔山區自然氣候,大力種植發展核桃、櫻桃、冬桃等干果水果,建設高海拔干果水果種植示范片區。
維的板栗種植示范片區。依托現有板栗規模,輻射帶動更多農戶擴大種植面積,建設維的板栗種植示范片區。
沿河蔬菜及繁制種種植示范片區。依托豐富的水資源,在永定河、羊舊乍河、萬馬河沿岸大力發展蔬菜及繁制種種植示范片區。
云龍生豬養殖循環經濟示范片區。依托現有生豬養殖循環經濟,輻射帶動更多農戶發展生豬養殖,建設云龍生豬養殖循環經濟示范片區。
黑山羊、生態畜禽養殖加工示范片區。依托草場資源和養殖習慣,在全縣建設20個以上黑山羊標準化養殖場和生態畜禽養殖示范片區。
蠶桑生產示范片區。依托羊舊乍、格紅、麥拉山蠶桑專業示范村基地,建設蠶桑生產片區。
高山反季節蔬菜生產示范片區。依托高寒山區氣候優勢,大力種植發展青筍、馬鈴薯等高山反季節蔬菜,建設高山反季節蔬菜生產示范片區。
二、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和財政支持現狀
(一)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現狀。
一是經營主體不斷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至2013年底,全縣共有農民合作社141個,成員4752戶。專業大戶茁壯成長,2013年末,全縣各類種養大戶達189戶。家庭農場悄然興起,目前全縣共有各類家庭農場45個。農業龍頭企業實力不斷增強,全縣共有州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2個,銷售收入超過千萬元的企業2家。
二是經營模式不斷創新。按照“扶優、扶強、扶特、扶大”的原則,永仁縣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合作社+經紀人”、“好品種+訂單”、“農村經紀人+農戶”等多種農業經營模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綜合效益,做好州級、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申報和評審認定工作,爭取產業化項目扶持;采取項目和資金扶持等措施,對市場前景好、產品附加值高、有品牌的龍頭企業給予扶持和培育,引導企業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示范基地建設。
(二)財政支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是制定政策及規劃。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永仁縣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實施方案》,并制發了考核量化方案,在資金、稅收、水電、土地、登記管理等方面,對扶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制定了優惠政策。
二是加大財政獎補力度。按照成熟型、成長型、培植型專業村組三種類型,分類制定財政補助標準。例如,對培植型專業村組新增的特色種植經縣級驗收合格后,每畝補助資金500元,同時積極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申報項目,爭取上級資金,采取直接補助或貸款貼息等方式扶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
(三)當前政策的主要成效。
一是特色農業種植規模明顯擴大。2013年,全縣新增板栗、芒果、油橄欖等果蔬和畜牧特色優勢產業種養殖面積25415畝,農產品產量14027噸,產值9372萬元。
二是特色農業招商明顯見效。到成都、海南、廣西等地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引入成都恩威等知名企業落戶永仁開發農業產業,促進了永仁縣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猛虎鄉為了解決觀音巖水電站建設部分搬遷移民后續發展的問題,引進浙江臺州客商到猛虎坪子采取租賃土地的方式發展人工食用菌種植等,對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工作進行了嘗試。
三、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土地流轉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經營,必須以成片上規模的土地供應為前提。但相當一部分農民抱著“寧可拋荒不可失地”的思想,害怕失地失權,不愿意把土地流轉給他人耕種。在流轉過程中也存在“四難”問題:農村人口頻繁流動導致空巢農戶增多,流轉找人難;農戶情況千差萬別、眾口難調,成片流轉難;部分農民法制意識淡漠,規范流轉難;田塊面積賬實不符、四至不清,流轉面積確認難。
(二)資金籌措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前期資金的持續注入是個硬條件。目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是招商引資。面對巨大的資金投入,感到束手無策,主要是因為信貸融資困難。銀行雖加大了對“三農”的信貸支持,但主要是2—5萬元的小額貸款,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無疑是杯水車薪。資金來源受限和持續巨額資金需求之間的矛盾制約了經營規模的擴大,部分經營主體因資金鏈斷裂難以為繼,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三)設施配套難。機耕條件差,機耕道的缺失和落后,使得農業機械“進村不下田”,空有一身裝備卻只能“望田興嘆”。水利條件差,持續干旱及水利設施常年失修,農村水庫可供農用水的能力逐年下降,山塘隨塘泥累積水層逐年變淺,灌溉渠道受雜草和淤泥影響逐年梗塞,堰壩毀損,導致稻田缺水問題日益凸顯。連續數小時下雨則澇,連續幾天未雨則旱。
(四)服務到位難。保險服務缺位,雖然開展了水稻、油菜、甘蔗、玉米、生豬等種類的農業保險,但是由于保險覆蓋面、保險種類、防災避災機制和賠付水平的局限,難以形成對現代農業的強力支撐。公益性技術服務缺位,鄉鎮農技服務機構人員斷層、經費不足、設施落后、體系斷網,農業技術公益性服務難以全面落實到位。新型的社會化、市場化專業服務組織又沒有及時補充,造成農業技術服務與生產需求不對稱。
四、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對策和建議
(一)創新方式加快土地流轉。要按照“維護家庭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總體思路,創新方式加快土地流轉。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確權頒證步伐,穩定農民土地預期,規避土地權屬糾紛,讓農民可以放心流轉土地。探索賦予村級集體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調配權,由農戶將承包地向村委集中,再統一流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模式。
(二)創新方式提高融資能力。要創新信貸支持方式,銀行要制定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配套政策和具體舉措,創新金融產品,降低貸款門檻,擴大信貸額度和發放專項信貸,全面推行林權抵押貸款,積極推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盡快形成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點的多種形式的抵押、質押貸款辦法。要創新保險方式,保險機構應結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各自特點,開發具有針對性的保險產品,積極為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等環節提供各類保險服務。優先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貸款擔保,解決其貸款抵押、擔保難的問題。要創新財政支持方式,整合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化發展等各類財政支農資金,優先扶持示范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改革農業補貼發放方式,按照“誰種田,誰受益”的原則,變“普惠制”為“特惠制”,將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重點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實行以獎代補,對達到一定經營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獎勵。
(三)創新方式保障人才和農技供給。要加強農業人才的培養,深入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完善農業職業培訓體系和綠色證書制度,健全農業技能持證上崗制度。要建立健全新型農業服務體系,建立健全以農技推廣專家為龍頭、農技指導員為骨干、農技員為基礎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鼓勵基層農技人員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工作或兼職,其工資待遇、職稱評聘、考核任用等參照在崗農技人員。要營造農業創業和就業的良好環境,引導和鼓勵“農民企業家”、“返鄉農民工”、“創業大學生”等群體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同時,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創業,建立農業創業基金和創業貼息貸款,對引進大學生就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工資和社保補貼。
(四)多管齊下,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扶持。要出臺財政扶持政策,設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專項資金,通過貼息、補助、獎勵等形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興建生產服務設施、建設原料生產基地、擴大生產規模、推進技術改造升級、建立科技研發機構等;要支持品牌建設,對獲得全國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市名牌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的給予獎勵;要擴大財政貼息面,重點把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納入財政貼息對象。同時,實行支農項目傾斜。要擴大農村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技推廣等涉農項目由新型經營主體承擔的規模;整合各類支農項目,優先扶持農村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主體,涉農立項要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要強化管理,確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運作,著力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成為“產權清晰、機制靈活、運行規范、管理民主”的市場主體。要制定關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發展的意見,指導并督促其規范運行。要規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建立統一的品牌包裝和市場營銷,統一技術標準和技術培訓,統一農產品和基地認證,統一農資采購供應、施肥配藥和病蟲防治,統一信息服務,統一產品質量追溯檢測監督等制度,確保資源共享,互利共贏。
(作者單位:云南省永仁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