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幸福,是“中國夢”的重要內涵之一。實施民生工程,成為改善百姓幸福生活的“金字招牌”。
翻開云南省大關縣財政局的財政惠農補貼明細賬本,一串串農民補貼數據讓人印象深刻。僅2013年,該縣財政局用于農民補貼的財政支出已達1億多元,農民“幸福感”大增。從吃飯建設型財政到公共財政,一詞之變的背后,是財政支出結構和財政調控方式的深刻變化。
七項補貼惠農民
提起農村的變化,吉利鎮營底村已經退休的老支書、73歲的老黨員鄧永福印象最深的是,種地不再交錢了。他說:“以前種地要交各種農業稅費,而今不但不用交錢,各種補貼加起來能收二、三百元”。說到補貼,鄧永福掐起指頭細細數來,從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退耕還林補貼、森林生態效益補貼到汽車摩托車下鄉補貼,光他受益的就有好幾種。
2013年,大關縣財政局累計撥付支農資金12080萬元。僅通過“一折通”發放各項補貼就達4427.19萬元,其中:農作物良種補貼339.4萬元,受益農戶56992戶;農資綜合補貼2765萬元,受益農戶57177戶;退耕還林補貼583.39萬元,受益農戶11164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103.84萬元,受益農戶44169戶;草原生態補貼280.88萬元,受益農戶54984戶;雨露計劃補助124.65萬元,受益學生831人;能繁母豬補貼230.03萬元。
“一事一議”解難題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是國家實施的又一項惠民政策。通過這項政策,緩解了多年來群眾在一些公益事業建設、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等方面的矛盾,增強了農民參與村務管理的意識。
2013年,大關縣財政局安排財政獎補資金1737萬元,同比增242萬元,增幅16.19%。縣政府批準實施財政獎補項目99個,其中:普惠制建設項目89個,示范村建設項目7個,美麗鄉村建設項目3個。項目包含村組公路(砂石路)60條199.25公里,村組公路(水泥路)3條3.66公里,戶間水泥路46條112.31公里,活動場所1個1000平方米,橋涵3座,人畜飲水管線9條38.47公里,渠道2條0.63公里。覆蓋9個鄉鎮、53個村民委員會、84個自然村,惠及5517農戶23987人。
農業綜合開發鋪平致富路
大關縣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緊緊圍繞 “一廊一區三線三帶”的空間布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重點傾斜中低產田項目改造、主導產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扶持等農業綜合開發領域,有力推進了全縣農業綜合開發事業長足發展。
2013年,完成2012年度項目投資359萬元,涉及天星鎮天星村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云南明磊實業有限公司產業化經營、天星鎮青崗村良種生姜種子繁育基地等項目建設。項目的建成,實現新增種植業產值342.35萬元,項目區農民人均增收796元。2013年,新增農業綜合開發項目2個,總投資285萬元,包括翠華鎮聯合村謝家溝土地治理項目207萬元和云南明磊實業有限公司貸款貼息78萬元。項目的建成,將為農民鋪平致富路。
家電摩托車下鄉補貼順利收工
大關縣財政局對2009年至2013年家電下鄉補貼執行期間的補貼資金進行了全面清算。全縣共銷售家電下鄉產品33606臺(輛),兌付補貼金額1491.5萬元。其中:汽車、摩托車補貼數量10576輛,補貼金額959.18萬元;家電補貼23030件,補貼金額532.33萬元,補貼資金已全部清算完畢。
(云南省大關縣財政局王安才供稿)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