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IPO新一輪大幕開啟,A股新一輪造富工程又將開啟。PE在狂歡,媒體在躁動,而保薦人和投行各種項目經理都風雨兼程、心花怒放奔波在路上。但對習慣了海外上市的互聯網企業來說,上市顯得還有點遙遠。統計顯示,A股所有和互聯網概念相關的公司也沒有50家,而這其中已經包括了IDC等周邊產業。這一境況,和互聯網已成為中國發展最快的高新技術產業的地位明顯不相符合,“高上大”的中國股市拒收IT民工,個中原因究竟是什么?
目前,不管是經濟環境,資本市場的監管規則,還是資本市場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互聯網公司上市還存在著種種瓶頸。
首先是監管團隊和投行團隊的思維方式問題。到目前為止,中國公司的上市仍主要是這樣一個歷程:風投PE發現潛在上市公司、進行包裝上市(發掘公司價值)、證監會審核(其中主要是發審委審核)、簽訂上市協議、發行新股上市。而這其中,投行團隊發現企業價值、監管部門實質審核最為重要,但正是這兩個關鍵環節的瓶頸最為明顯。
中國投行團隊的資本實力普遍偏小,缺乏做專業性精品投行的能力,因此沒有專研一個行業,劃分行業組,深入挖掘行業價值的做法。《華爾街的肉》一書中曾介紹,華爾街的投行團隊都有劃分TMT行業組的設置,從而挖掘了大批的互聯網公司上市。雖然在歷史上造成了互聯網泡沫,但眾所周知也讓大批還沒有實現盈利的公司通過資本市場迅速做大。國內的投行從業人員培養體系以會計知識和法律知識為主要結構,對于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從業人員沒有足夠的動力去深入了解。這一做法避免了擬上市公司在出資瑕疵、利潤造假、公司沿革方面出現問題,使得在中國不成熟的資本市場環境下能夠過濾掉很多上市公司質量的問題,但在風險性上考慮過多,使得行業模式過于新銳的互聯網公司難以進入投行人士的法眼。
證監會盡管多次倡導要加強對互聯網等新興行業的扶持,但從監管部門的人員組成上來說,其對于互聯網行業的理解仍然有所欠缺。比如,對上市有著生殺大權的發審委委員以財務人士為主,這使得互聯網公司上市有障礙。
資本市場監管層為保證上市公司業績的成熟性,往往都要求公司在上市之前有一定的利潤額,要求公司的盈利是一條盡量平滑的曲線。創業板是3年內達到500萬利潤并且逐年遞增,主板的要求更高。而很多互聯網公司往往是先有用戶再考慮盈利。這使得互聯網公司難以達到上市的標準。除此以外,中國上市標準看重實質性審核而不是把權力完全交給市場,標準非常多,這使得盈利方式獨特、往往還與海外資本有著很多復雜關系的互聯網公司,難以進入資本市場。
而以投資者的平均素質來說,目前理解互聯網公司的模式也仍然有難度。這并不奇怪。實際上,從更大層面的文化角度來講,中國的產業文化仍然相對注重制造業,對于以虛擬產品為主要模式、或是結合互聯網重新整合傳統行業的互聯網公司仍缺乏足夠的認可度。這導致注重未來投資回報率的互聯網行業,在國內仍然存在一定的接受障礙。互聯網創業團隊因此往往高度認同海外創業文化,首選就不會選擇在國內上市。
現在互聯網行業在國內的影響越來越大,更重要的是正全方位融合進入傳統行業。國家也在出臺更多的措施支持互聯網公司上市,例如前不久修改上市規則為互聯網公司打開大門,相信在國內上市的互聯網公司會越來越多,這一轉變與中國經濟的轉型高度相關,盡管不會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