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會秘書是個高風險的職位?在張京彥看來,答案確立無疑。自從2002年出任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01666.HK)董秘至今,老資格的她卻覺得做董秘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她解釋說,比如在投資者關系方面,外界可能會對董秘說的話有誤解,造成股價波動;信息披露出現紕漏,會影響公司形象;關聯交易時要去爭取中小股東同意,投票通不過的話,董秘的壓力可想而知。對內,董秘要替中小股東說話,公司管理層可能會有不同意見,甚至對董秘的工作有“想法”;外部監管要求亦持續加強,香港證監會自2013年起實施內幕消息法定披露制度,進一步提高了披露標準,在新制度下如有違反條文的情況,公司可能會受到法定制裁。
“這跟開車一樣。大家往往說,新司機開車膽大,越是老司機開車膽越小。剛做董秘的時候,可能會有點傻大膽。任職時間越長,越覺得責任大,如履薄冰。”她打了個比方說。
那么,如何化解履職風險?張京彥稱,“同仁堂做藥有個古訓,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想化解履職風險,除去責任感,別無他招。”
始創于1669年的同仁堂是中藥行業的老字號,一直踐行著“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省物力”、“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等經營理念。關于同仁堂的責任文化,張京彥特別提及舊時藥店常見的一副對聯:但愿世間人無病,哪怕架上藥生塵。此外,同仁堂科技重視給予股東持續穩定的回報,可以管窺的是,公司自上市以來堅持年年分紅,平均分紅比率在40%以上。
“進入同仁堂的第一課,就是要學習認同這些企業文化。”張京彥表示,對于上市公司,董秘體現社會責任,包括工作要認真細致,對投資者一視同仁,公平披露,在制定資本運作方案時要考慮投資者的利益,做好公司內外溝通的橋梁、真實地向公司管理層反映中小股東的心聲。把三百余年傳承下來的企業文化精髓在每一項具體工作中得以融入并發揚光大,使同仁堂成為長壽的上市公司,是她的工作目標。工作認真細致的一個體現是,這么多年來,公司的信息披露從沒出現過打補丁。2013年同仁堂科技成功分拆子公司在香港創業板獨立上市,并成功配售新H股補充營運資金。
盡責的背后是付出和奉獻。但這樣的付出是有價值的。在張京彥看來,“越是規范的資本市場,股東價值越是反映了公司信息披露、投資者關系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公司治理的水平。”
由于風險意識很強,整體來看張京彥的工作履職比較平穩。得益于各界的支持及管理層的持續努力,公司股價一直處于穩中有升的態勢,復權計算同仁堂科技現在的股價水平已較上市發行價上漲20余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