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推動國企改革并非始于今日,早在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就提出要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但時至今日,國企改革仍步履維艱,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賦予國有企業太多的宏觀調控職能和社會責任。
如,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產業領導者、國家戰略承載平臺、維護就業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平穩發展的工具等。在市場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處于轉型階段,政府宏觀調控任務艱巨但調控工具有限的背景下,賦予國企一定的宏觀調控職能和社會職責是有必要的,而且有利于推動社會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但是,在賦予國企宏觀調控職能和社會責任的同時,也會賦予其一定的行業或市場壟斷和獨占權,以確保其職能的行使和職責的發揮。這一點在國內外國有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全然如此。而行業或市場的壟斷和獨占權自然會帶來效率低下、腐敗、行政資源輸送、政府過度干預和越位管理等一系列弊端,導致市場資源配置的扭曲。基于這一邏輯,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我國會出現“國進民退”的現象。受金融危機影響,在外部需求萎縮和內需不足,且宏觀調控體系不健全的背景下,政府只能借助于國有企業的力量來穩定經濟增長,避免經濟出現大幅度的下滑。
然而,當經濟出現復蘇之后,我們并沒有及時扭轉“國進民退”的局面,相反,這一現象呈不斷擴大趨勢。由此自然導致經濟運行的成本上升、效率低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愈加嚴重,民營經濟不斷受到擠壓的現象發生。
因此,在推進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過程中,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關鍵就在于,厘清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職能,還原國有企業作為企業的本質功能,讓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在當前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過程中,政府的著力點應在于放棄原有行政干預下資產管理的國企管理模式,重構市場調節下資本管理的國企管理體系,即由傳統的“管人、管事、管資產”的“三管”模式向“管資本”的“一管”模式轉換。
首先,明確界定“關乎國計民生”、“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和領域范圍,不過度延伸這類行業和領域;明確國有資本最重要的任務是保值增值,為全體國民不斷創造價值,同時將成果適時分享等。
其次,以股權為紐帶,通過實施絕對控股、相對控股、參股等資本運營,將國有資產資本化,促進國有資本與集體、民營資本的融合。
再次,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大力培育一批高效精干的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提高國有資本的流動性,促進國有資本的合理流通。
此外,構建有效的國有資本公司治理機制,確保各類不同性質股東在行使權利和履職中實質性地到位,充分發揮其應有的職責,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釋放各種性質資本的活力和創造力。
我們相信,只要政府放棄國有企業承擔的過多的政策性功能,轉變對國有企業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就能讓國有企業回歸企業本質,更好地發揮國有資本的帶動作用,重塑行業結構和企業運營架構,避免低效發展、不公平競爭等非效率行為發生,切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發展壯大,并有利于在若干支柱產業和高科技產業打造卓越的民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