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上市及維持上市資格過程中,大股東、高管層、中介機構和政府等主要的利益相關主體為了達到各自目的或維持自身利益,都有可能利用各種手段對財務報表進行粉飾。各種力量在A股市場上不斷博弈,對企業報表上下其手,其行為不僅會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妨礙證券市場對資源的合理配置,甚至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后果、最終導致證券市場的崩潰。
要防范企業財務報表粉飾行為,就必須針對各利益相關主體分別采取對策。
形成制衡機制,有效監督控股股東行為。股權集中或一股獨大通常由于缺乏有效的股權制衡機制,助長了大股東控制不同局面,為粉飾會計信息提供機會。為增強會計信息質量,應當通過引進機構投資者、完善獨立董事制度以對其進行有效制衡。一方面,相對個體投資者而言,機構投資者擁有較高的資金規模、更多的信息優勢、更強的專業優勢,其更有動力參與上市公司治理,并通過遞交股東提案和委托投票權爭奪等各種方式監督和影響公司決策。另一方面,由于獨立董事經驗豐富、薪酬獨立,因此一套完整的、有利于獨立董事發揮作用的機制可以維持董事會運作的平衡、監督董事會決策、抑制控股股東侵害公司整體或中小股東利益的行為,進而提升公司內部治理水平、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
完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消除管理層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動機。兩權的分離以及委托代理成本的存在,使管理層和股東的目標函數無法達成一致。基于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產生的管理層“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降低了公司治理績效,而科學、完備的效績評價體系則有助于全方位判斷企業的真實狀況,降低管理層過度追求公司財務業績、進行財務造假的風險,提升企業信息披露質量。因此,在進行企業績效評價時,不僅應當包括企業的獲利能力、債務狀況、經營風險等近期利益,還應當包括長期發展能力等長期目標,以對經營者進行全面的績效考核,消除其通過投機行為粉飾財務報表、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風險。
弱化不當干預,規范政府行為。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的驅動下,為了幫助本地區企業贏得上市資格和配股、增發權,通常會出臺各類政策對企業進行扶助,甚至保護和縱容上市公司的報表粉飾、財務失真等行為。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轉變政府職能,并改變地方政府考核指標體系,從體制上杜絕由政府干預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地方政府首先要承擔的是一個環境分析者的角色,對本地區甚至是全國的經濟環境做出科學的分析和判斷,根據不同形式和時機的需要制定出適合地方經濟發展,利于本地區上市公司治理的政策法規,并在不同的環境要求下采取相應的法規政策對上市公司的治理進行必要的政府規制,從而在上市公司的治理過程中起到一個監督和引導的作用。此外,還可以引入政府的力量來建立一個完善的外部監督機制,保證上市公司能夠堅決執行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法規,保證利益相關者的合法利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規范信用評價和執業標準,確保中介質量。在重復博弈過程中,投資者的選擇行為是對其信用行為有制約力的。證券中介向社會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有利于增強投資者的信心,促進證券市場的發展。為防治證券中介機構失信,應建立一種由第三方協助的證券中介機構及其從業人員職業信用制度,對證券中介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的信譽程度進行動態評價,事前監管,并在不同的信譽等級階段,實施相應的業務禁止,讓嚴重失信者從證券行業中徹底出局,或者從此徹底喪失執業資格。質量是中介機構的生命,必須系統地修訂、補充和完善現行各專業標準,制定一套科學、適用、具有權威性,又符合國際慣例的中介執業標準,以對中介機構的執業水平和業務質量進行統一衡量,并為管理和監督中介性服務機構和人員的業務質量提供權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