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家論道
“應把市值作為國企的重要考核指標。過去對國企的考核主要看企業的賬面價值,即使賬面價值增長了,實際資產未必增長。把市值作為考核標準,才是最為市場化的指標,也將轉變國企管理人的經營管理思維?!?/p>
——中石化集團董事長傅成玉
“大家可能覺得國有企業領導不愿改革。事實上,我們很愿意改革,愿意股權激勵。”
——保利集團董事長徐念沙
“國有企業改革處于爬坡過坎的過程當中,產權機制的改革創新能使企業和員工實現雙贏。海信早在2002年就嘗試實施股權激勵,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已形成規范的股權激勵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股權激勵形式是骨干員工出資購買,并且員工持股,不是終身制,而是永遠留給在崗的員工。”
——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
“今年在土地市場上的競爭明顯小了,只能說明,有些房企沒錢了?!?/p>
——中海地產董事長郝建民
“過去,中國國內藥企大多只是空談創新,真正著手做創新藥的并不多,這其中的根本原因還是實力不足。那時候我們常常開玩笑,說不做創新藥是等死,做創新藥是找死。但是現在不同了,國內藥企的經濟實力、人才儲備都已經有了質的飛躍,已經有能力在創新藥上有所突破了,關鍵是看思想觀念有沒有轉變過來?!?/p>
——石藥集團董事長蔡東晨
“現在(白酒行業)還沒有調整到位,2015年才會到谷底。此后才可能出現真正的行業洗牌,目前企業的重組兼并成本還很高,還不是企業走這條路的最佳時期。”
——五糧液集團董事長唐橋
“做投機取巧的東西早晚得完蛋,我做的事情還是很中正的,很應當的。這個應當不在當下,我要用百年,不會被短期的事情所左右。當有一件事要做的時候,我一定會考慮它的差異、長遠、理想,并且帶有力量。沒有力量考慮狗屁長遠,今天都過不去!”
——上海證大集團董事長戴志康
治理前沿
“技術戰略決策是創業板上市企業董事會的重要任務。我們將我國創業板上市企業依據其技術軌道進行聚類分析,發現以信息密集型、以科學為基礎、專業化供應商技術軌道為基礎的企業董事會結構具有相似的特征,在董事會規模、非執行董事比例、董事會學歷水平、技術專家比例、機構投資者所占比例這幾項指標上高于以規模密集型、供應商為主導技術軌道為基礎的企業;同時發現基于不同技術軌道的企業在董事會結構某些指標上存在顯著差異,信息密集型企業的兩職合一比例和規模密集型企業的董事長、CEO職業經理人比例明顯偏高?!?/p>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偉
“當審計師因受監管部門處罰而致聲譽受損時,公司變更‘污點’審計師表明其對高質量審計服務存在較大需求。我們利用2002-2010年間被中國證監會處罰的會計師事務所及其上市公司客戶數據,從代理沖突和董事會質量的角度,考察相關因素對上市公司變更其聲譽受損審計師決策的影響。結果發現,就代理沖突變量而言,當原審計師受到處罰后,股權集中度與審計師變更之間呈顯著正向關系,而財務杠桿及管理層是否持股與審計師變更之間沒有表現出顯著的關系;就董事會質量而言,董事會的規模、獨立性和勤勉性與‘污點’審計師變更之間均未表現出顯著關聯,僅是否同時設立四個專門委員會與污點審計師變更之間呈顯著正向關系?!?/p>
——南京大學會計學系教授李明輝
“業績表現更好的企業領導者并不那么有魅力,至少魅力比不過那些業績更差企業的高管。魅力型領導者與生俱來的說服力好似賦予了他們額外的權力,使他們可以輕易克服阻力,加速帶領企業前往自己認定的方向;但假如目標南轅北轍,企業也會死得更早!”
——《斯隆管理評論》
“我們利用中國A股市場上市公司同業競爭關系數據,研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是否會利用上市公司與關聯企業之間的同業競爭關系,向上市公司進行利益輸送,從而使上市公司達到盈余管理目的。研究發現,當存在向上操縱盈余的動機時,較之不存在同業競爭關系的上市公司,存在同業競爭關系的上市公司的銷售收入、銷售現金流及主營業務利潤的增長顯著更快,而操縱性應計顯著更低。上述結果表明,存在同業競爭關系的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縱更多來源于控股股東通過同業競爭關系進行的利益輸送。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陸正飛
爭鋒混合所有制
“(比如讓娃哈哈和一個國企成立混合所有制企業,你愿意?)主要看是我們控股還是?如果是參股我不愿意,因為等于送錢給他:你沒有控制權、話語權,國有企業機制轉換不了,送錢給他用。他如果虧掉,把你的錢也虧掉了?!?/p>
——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
“應逐步形成以民營企業為主導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明確民營資本在競爭性領域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經營中占據主導地位,讓民資充分發揮市場化的管理手段,改變部分國企低效的經營決策和人員管理方式。應引入優先股等創新手段推進國企改革。即將國資以優先股的形式部分留存于改制后的企業中。這樣,既滿足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現實要求,同時保證了民資擁有經營的話語權?!?/p>
——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
“成熟的市場經濟,根本還是要以私有產權為本質、為核心。我覺得混合所有制并不能夠回避國有企業改革的問題,并不能夠回避中國要邁向高效率、有活力的市場經濟,必須國民經濟大部分的產業、企業都要以私有資本為主導,這是一個基本前提。”
——春華資本董事長胡祖六
“(對混合所有制)也有期待,關鍵看力度有多大。如果說純資源的放開,不限制參股百分比,這是民營企業非??是蟮?。我個人和國企合作會有文化碰撞。一件事情八個人管,出問題后大家都不管,效率非常低。上世紀80年代我們嘗試過引進國有參股,比例很少,但你要做一個決策的話,國有企業哪怕就投了一塊錢,你的股東大會董事會說了不能算,他回去要開黨委會,還要跟國資委匯報。一個決策很長時間都做不下來,這對企業發展是不利的?!?/p>
——宏達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滄龍
“一股獨大,就發揮不了真正的作用,混合所有制要推行,一定要按照現代企業治理結構,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使得混合所有制以后的企業更能夠適應市場,更有競爭力,這才是根本。否則,只是簡單的混合所有,而沒有從根本上去發揮混合所有制的優勢。”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