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一個早晨:你的配偶莫名其妙對你發脾氣,你氣急敗壞地鉆進汽車,猛地關上車門。路上堵得水泄不通,你又遲到了。太令人抓狂了,你根本不想坐在辦公室里,但是有重要的工作正等著你。
此時心煩意亂是人之常情,要命的是,對企業決策者來說,這種“人之常情”往往會影響他們對重要事務的判斷。通常,如果決策者對自己的情緒不去觸碰,生活中的各種沮喪經歷就會讓他們不愿承擔特定的風險,而選擇比較安全的“捷徑”。而勇于面對和分析自己情緒根源的人,往往成為冷靜的思考者,進而也能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兩者對情緒的不同態度也就是“情緒智力”的高低。研究者對108位C級高管的實驗證實了這一點。
實驗參加者被分成了兩組。一組需要完成一項引起焦慮的任務:準備一個一分鐘的演講。另一組被賦予了一項相對輕松的任務:準備一份購物清單。兩組實驗參與者都可從中選擇一種作為報酬:獲得1美元,或者以十分之一概率獲得10美元。
在承擔較大壓力的那組,情緒智力較低的人中只有16.7%的人選擇了更有風險的報酬——抽取10美元;而情緒智力較高的高管中則有48.3%的人選擇了這一更具風險的報酬。在列購物清單的那組,無論情緒智力是高是低,選擇結果都差不多。
“不出所料,情緒智力較低的決策者面對風險時容易發生焦慮的負面效應,但在情緒智力較高的人群中則不存在這一現象。”研究者最后得出如此結論。
情緒攜帶著信息。人們在遇到決策問題時可以提出三個問題:我現在感覺怎么樣?讓我有這種感覺的是什么事情呢?這些事情與我要做出的決策有關系嗎?例如,在安全的政府債券和高風險的股票投資之間做出選擇的時候,將一張意料之外的修理費賬單或者可能錯過航班的擔心拋諸腦后,就是個情緒智力較高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