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電行業資深觀察家,財經專欄撰稿人
華為總裁任正非前不久的一個內部講話被披露,任正非稱:“華為有沒有互聯網精神不重要,重要的是活下去。”他還說:“那些聲稱要顛覆這個世界的,最后基本上都被顛覆了。”
在互聯網言論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大勢下,任正非這番言論可謂“不合時宜”。因此,任正非此言既出,立馬遭到那些以“顛覆”為己任的互聯網企業的厲聲指責,稱華為正在滑向傳統而沒落的邊緣,沒有資格繼續成為中國企業的標桿。
實際上,任正非的觀點既不獨到也不新鮮,不過表述了一個常識而已,但是,從任正非嘴里說出來,意義便非同尋常,對當前炙手可熱的互聯網神話兜頭潑了一盆冷水。因為目前的中國,沒有幾個企業像華為那樣成功,也沒有幾個企業家像任正非那樣具有國際影響力。如果非要找一個,阿里巴巴的馬云可以入圍。那么,互聯網出身的馬云是怎么評價互聯網的呢?“沒有什么傳統企業和非傳統企業,只有傳統的思想。數字經濟、虛擬經濟,沒有實體經濟強大的支撐是沒法走出來的。所有的數字都是因為有實體,只有實體成長了,數字才會好看,這些數字才是扎實的。”顯然,馬云認為實體經濟是互聯網經濟的基礎,二者是唇齒相依的關系,沒有實體經濟互聯網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實際上,同為互聯網企業的小米(小米靠網絡銷售生存、發展,產品全部代工,工廠和實體店都是零,可謂純粹的互聯網企業),其領軍人物雷軍對互聯網的理解也不是簡單的“顛覆”二字。雷軍將互聯網的精神內核概括為七個字:“專注”、“極致”、“口碑”、“快”。在雷軍互聯網精神內核的總結里,我們看不到“顛覆”二字。
但是,樂視的賈躍亭不這么認為。同為互聯網新生代代表人物,賈躍亭更善于制造用來炒作的話題,以此吸引投資者、消費者關注。樂視電視自2013年7月上市以來,上演了一出又一出“話劇”,只是每一出都和業績沒有太大關系。這些話題到底給樂視電視帶來了什么?平心而論,除了收獲眼球,市場收獲不大。2013年,樂視電視總銷量區區30萬臺(即使這一數字,也被彩電企業普遍懷疑),尚不及主流彩電企業的零頭(創維、TCL、海信、長虹四大企業年銷量均在1000萬臺以上),也許又要有人罵我是傳統思維了,這個數字讓自命“顛覆者”的樂視很沒有面子。再看看小米,進入手機行業三年,實現營收300億元,甚至要挑戰連海爾都有幾分忌憚的格力。當初,我曾經把樂視電視稱為“電視版的小米”,現在看來我錯了。
正因如此,大多數人認為,在對互聯網精神內核的理解上,賈躍亭遠遜于雷軍,雖然雷軍也很高調,至少他對格力這一“工業精神”時代的標桿企業心存敬意。
有人認為,互聯網精神被我們這個社會神話了、異化了,那些一旦貼上“互聯網”標簽就自命不凡的企業,到了該靜下心來理性思考的時候。必須看到,互聯網的本質是一個工具,是通向實體經濟的較短路徑,卻不能替代實體經濟本身。
實際上,在互聯網經濟最發達的美國,奧巴馬政府提出了“重振美國制造業”的口號。
樂視之所以被視為“不入流的互聯網企業”,就在于它總是試圖將實體經濟置于死地,甚至連自己的產品也來自實體企業(代工)都可以不顧。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標榜為互聯網經濟代表的樂視,手里揮舞的卻是價格戰的“狼牙棒”,既看不到它的“專注”、“極致”,也看不到他的“口碑”與“快”。
當然,換位思考站在企業利益角度看,樂視這樣做也無可厚非,畢竟樂視在彩電行業的積累幾乎是零,要走尋常路幾乎不可能有出頭之日,而槍挑秩序建立者無疑是“迅速上位”的好招。
因此,那些把互聯網置于實體經濟對立面的人,不是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認知淺薄,就是刻意誤導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