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行為科學家不停地表示他們為決策與管理理論做出了巨大貢獻,不過,他們的研究成果大多應用在業務層面,卻很少被經濟學家接受。然而近年來,經濟學的假設基礎——理性行為與完美信息越來越受到質疑,行為科學逐漸獲得了優勢。
行為科學的學術成果主要基于實驗研究。這些研究成果解釋了不少事實現象與經濟學原理之間的偏差。
譬如,一個只愿意花費不超過200美元去購買一張體育賽事門票的人,一旦擁有了這張門票,那么就算別人以超過200美元的任何價格購買,他也很可能不再愿意出售。這與經濟學家的預測正好相反。而行為學可以用“稟賦效應”( 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近乎完美地解釋這一行為的合理性。
這僅僅是用來解釋市場非理性的一種行為理論。行為學還可以解釋為什么人們無法完美地接收信息與做出理性反應,為什么人們會高買低賣等。
如今,大腦掃描技術為行為學增加了新的研究維度與形形色色的新素材。在不同刺激發生時,掃描大腦就可以研究“大腦的哪部分區域在控制人們的感受”,“人們如何對刺激做出反應,如何應對挑戰”等。
最近一項關于“美國東北部成人中年期”的研究讓人不得不思考,人類是否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管理紀元——神經管理。在上述研究中,一群研究者聲稱發現了大腦結構與頂葉皮層右后側區域的細胞密度關系著人們是否愿意冒險:這一區域灰質體積越大的人,風險厭惡程度越低。這一結果被認為“可能是解釋人類財務風險態度的第一個可靠的生物指標”。
如果類似的結合大腦掃描的行為研究得到進一步發展,找到更多解釋人類行為的生物指標,那么就很有可能顛覆現有的建立在一定假設基礎上的經濟學與管理學。而且,未來公司在雇用新人時似乎可以直接通過大腦掃描就完成判斷。
不過,這樣的研究會不會引發倫理問題——誰應該掌握和擁有相關數據、如何使用這些數據?而我們是否會進入一個直接的、神經管理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