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筆者在淘寶的小店買了一點手工制作的土特產,當時看重這家店的原因就是其地處東南邊陲的一個偏僻村落,民風淳樸。東西拿到之后,發現其中一件特產的味道不如想象中的好,便給了店家一個中評。很快,帶著濃重地方口音的店家打來電話,請求改為好評,言語之懇切,令人動容。雖然最后店家沒有如愿得到好評,但這件事情著實讓人一驚——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小小店家都學會了“好評返現”的把戲,淘寶費心打造的信用體系也要打個折扣了。
信用和契約精神,是現代商業社會的基石。朋友合伙開公司,把錢借給陌生人投資,公司交給經理人打理……這些現在看來稀松平常的事情,在信用和契約缺乏的年代,一件也做不成。中國歷史上曾輝煌一時的晉商、徽商,其實也是得益于建立在朋友鄉親社會關系之上的信用網絡。只不過,這個小網絡所依附的社會大網絡沒有契約精神的支持,經不起皇權政治的任何風吹草動,因此,這些現代商業的萌芽也就很快灰飛煙滅了。
時至今日,盡管改革開放創造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信用和契約精神依然是是中國商業社會最薄弱的環節。一方面中國社會缺少信守承諾的文化基因,威權、人情關系凌駕于契約關系之上;另一方面,政府管理透明度不高,信息高度不對稱,有制度和技術兩方面的原因,造成公民遵守契約的成本高昂,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比比皆是。
在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里,信用是可以創造財富的,信譽受損的代價極高。信用體系的建立,其實是一個逐步消除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的過程,最終是為了降低交流、交易和組織的成本。發達國家的經濟繁榮得以持續,正是基于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長期以來這些國家主要是依靠市場、民主、法治和宗教力量來構建信用體系,制度費用不菲。如今,技術進步使得海量信息的獲取、傳播和處理的成本大大降低,一個個信息壁壘正在被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攻破,防范道德風險的信用體系機制也可以借助大數據處理技術輕松建立起來。
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中國有了建立以信用和契約精神為靈魂的新商業文明的可能。然而,國人對信用和契約精神的漠視和無知,使這種可能性受到嚴重挑戰。文章開頭提到一幕,雖然只是互聯網世界里的冰山一角,但其危害性不可小覷。互聯網技術再強大,對于文化基因里的缺陷,恐怕也是無能為力。
馬云曾經說,中國不缺銀行,不缺金融人才,缺的是一套信用體系。他的話道出了金融行業賴以生存的本質,也指出了信用在中國的稀缺性。這種稀缺有時單靠技術和制度是很難彌補的。無論是傳統商業社會,還是具有強大顛覆性的互聯網新經濟時代,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是:價值觀最終決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