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新重慶川儀”)發布招股書申報稿,這是個曾經賣殼退市的公司,如今再次申請上市,讓人有黑色幽默之感。
重慶川儀股份有限公司(“老重慶川儀”)1996年8月30日在深交所上市,1997年和1998年連續兩年虧損,1999年4月被ST。1999年6月,老重慶川儀原第一大股東四聯集團將所持有的7078萬股公司國有法人股中的4432萬股,以3元每股、合計13296萬元轉讓給浙江華立集團。華立集團控股后對公司進行資產整體置換,剝離原有資產,注入新資產,新上市公司更名為重慶華立控股(現為華智控股)。2002年,四聯集團因為債務糾紛,將剩余的持股轉讓給海南禹航實業投資公司,由此四聯集團將殼資源全部脫手。
此次申報稿明確表示,新重慶川儀的控股股東仍為四聯集團,持股比例48.24%;擬上市主體的8個主要資產中,6個為四聯集團向華立集團購買的原上市公司退市主體,且公司實際從事的主要業務未發生變化。另外,原重慶川儀資產退出股市后,2006年增資擴股,引入日本橫河公司,從而逐漸演變為目前的新重慶川儀,新重慶川儀申請上市發起人中包括日本橫河等多家外資。
一個曾經賣殼的企業,享受到巨額賣殼收入等好處,退出股市后再次謀求上市地位,這是否妥當?
傻子都知道,上市是塊大肥肉,上市后原始股東不用承擔多少責任義務,卻可從中安享各種好處,公司上市就可讓有關各方大受其益。目前股市入口有股票發行核準制把關,退市制度不健全使得股市出口也不通暢,股市成為一個難進難出的封閉型圍籠或保險箱。而國家政策對股市的呵護,又使得上市公司享受股票二級市場的泡沫溢價,由此上市成為一種特權,殼地位成為場外企業爭搶目標。
也就是說,只要企業還沒有終止上市,即使內在價值為零,其在股市的價格可維持相當高的水平,股市對企業的估值,除了內在價值之外,還有一個額外的殼價值。當然,由于中小股票盤子小,其殼成本稍微低一些,但卻可以裝入無限制的巨大資產,由此場外企業借殼小盤空殼公司更具操作性,其殼價值更容易得到體現。
由上分析可知,企業上市后賣殼,享受一回殼價值,就當知足、感謝市場的無私奉獻;退市后重整山河再次謀求上市,這是絕對不行的。若允許賣殼企業再次上市,一個企業上市后就無所謂經營好壞、甚至故意將有價值資產轉移,坐等賣殼;賣殼退出股市后,再次重新將精干資產補充進入并謀求上市地位,操作者可多次獲得賣殼暴利。
當然,買殼進入者也未必就是績優公司,同樣可以賣殼,就比如近年來華智控股徘徊在盈虧邊緣,甚至由于在2009年、2010年連虧兩年,2011年被“ST”,但今年一季度又陷入虧損,目前基本也是只殼股,華立集團現在作為華智控股的第一大股東,同樣可以賣殼退出。
原來賣殼的資產再次上市后可以再次賣殼,新進入的也可以賣殼,如此下去市場風險極其巨大,對中小投資者而言是極度不公平的。股市不是誰家開的,絕不能讓哪家企業資產在市場循環永遠套取殼利益!
A股上市既然是特權,那就不能讓外資輕易上市,否則就會形成國民利益損失;在國民企業想上市都困難的情況下,外資上市其實是享受超國民待遇。之前西部礦業等上市公司外資股東在市場瘋狂減持,股市成為外資提款機,這一幕幕確實讓人心痛不已。此次申請上市的新重慶川儀,其中外資占比超過10%,比例不低,這是需要慎重考慮的因素。
當然,不允許賣殼企業再次上市以及嚴格控制外資上市,這些都是基于目前A股市場還不成熟的特殊時期,需要采取的特殊政策,其中關鍵問題就是股市存在殼價值。只要股市不存在殼價值,外資上市大可放松限制,退市資產也可隨便申請再次上市。而這就需要完善退市制度,大幅降低退市門檻,嚴格規范和控制上市公司重大重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