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因內外環境發生變化導致業績下滑,按理來說是一件極為正常的事情,不值得大驚小怪。上市公司也不例外。但在中國卻不然,任何一家上市公司業績出現下滑,都會在市場引發一陣“躁動”,尤其是對剛上市就變臉的公司。這主要是因為中國資本市場造假的公司實在太多,一旦業績發生變化,公眾總會和“包裝上市、財務造假”聯系起來。
在許多論者看來,即便“史上最嚴厲的核查”,也沒有把住上市公司的質量關,這也為那些主張公司上市無需“審查”、想上就上的人提供了有力的論據。
進行財務核查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打擊“包裝上市、財務造假”的行為,事實上,這一輪財務核查確實也起到了這一作用。在僅僅被抽出的十余家企業中,就查出河南天豐和廣東秋盛兩家企業涉嫌嚴重的財務造假。而至核查期滿,共有268家企業提交終止審查申請,即撤回上市申請。終止審查數量占此前在審IPO企業數量的30.49%。雖然不能說這些“出逃”的企業都存在問題,但可以肯定地說,其中一定有為數不少的害群之馬。試想,如果沒有此次財務核查,不知道又有多少像萬福生科那樣的企業混入資本市場。
財務核查只能解決企業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問題,以確定申請者是否符合上市的財務條件。但無法解決企業的持續成長問題。財務數據虛假一定不會有好的成長性,但是財務數據真實,也不能保證必然具有良好的成長性。雖然過往的業績是企業成長的基礎,但企業的成長除了應當具有良好的基礎外,還受制于各種內外條件。因此,依據歷史推斷未來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僅僅因為次新股業績變臉就否定財務核查的作用并進而否定審查的作用,是不客觀的。
中國的資本市場的確存在著很多問題,在很多論者看來,中國資本市場的所有問題,都和行政審批有關。“審”導致權力尋租;“審”導致造假泛濫;“審”使劣質公司登陸資本市場;“審”導致監管當局不敢“自揭家丑”,致使投資者的權益無法得到維護。“審”意味著監管當局對上市公司的質量做了背書,導致投資者對“審”出來的公司過度信賴并因此造成投資損失。總之,中國資本市場的所有問題,都是“審”出來的,只要取消審批,公司的好壞交由投資者判斷,由投資者對其選擇負責,中國資本市場的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這種觀點非常有市場,甚至是當今的主流觀點。但是,這種觀點顯然只是看到問題的某一些方面,而沒有看到問題的全部。“審”確實導致中國資本市場出現了很多問題,但不“審”,一定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審”的目的無非是想把不符合條件的企業擋在資本市場的大門之外,畢竟資本市場不是農貿市場,不是誰想來就來誰想走就走的。因此,不能因為有害群之馬混入這個市場,就否定“審”的作用。試想,如果沒有人把住入口這一關,不知道會有多少害群之馬混入市場。這就如同機場的安檢,有安檢未必會發現全部的恐怖分子,但是如果沒有安檢,必然不能發現恐怖分子,不能因此否定安檢的作用,甚至要求取消安檢。
只要資本市場有門檻、公司上市有條件,總需要有人審查企業是否符合上市的條件,總要有人來決定申請者能否進入這個市場,所以“審”還是不“審”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關鍵在于由誰來審、怎么審、如何確保“審”的人盡職盡責。
這就需要建立起權力的制約監督機制:由審查者對擬上市企業是否符合上市條件進行審查,同時對審查者進行充分、全面的監督,確保審查者沒有任何權力尋租的空間和機會,使其盡職盡責的履行職責。因為無論是審批權還是審查權,都是權力,都需要監督,如果沒有監督,必然產生腐敗,不管這個權力由誰來行使。
在接下來的注冊制改革中,如何建立起充分的權力制約機制,才是確保害群之馬不混入資本市場的關鍵,而不能天真地認為只要取消監管機構的行政審批權就萬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