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人生是一襲華麗的袍子,里面爬滿了虱子。這句話用來寫照當下資本市場再恰當不過。號稱“史上最嚴厲的財務核查風暴”后,依舊上演“業績變臉秀”——IPO開閘后首批上市的企業,近四成業績出現虧損或大幅下降。當下股市不就是那一襲華麗的袍子,赤裸裸的“業績變臉”不就是那蠕動的虱子?
實踐證明,企業誠信系統建設不完善、配套監管法律不健全的條件下,即使在IPO核準制下,要求企業自覺履行“完全的信息披露”是奢談,更遑論IPO注冊制下,監管環境將更加復雜。成熟、發達的資本市場,普遍設計有科學的立法及制度安排及專門、嚴格的執法機構,保障投資者利益。因此,為適應資本市場改革(特別是IPO注冊制)新的監管要求,應積極優化投資者保護組織體系,建立新上市公司業績大幅向下變動立案核查機制。
必須明確適用范圍和監管機構。無論是主板、中小板還是創業板公司,凡是上市后公司發布的首份季度報告、中期報告或第一份年度報告出現業績虧損或者大幅下降的,一律應接受專門的證券監管機構核查。
應明確核查程序、機制和內容。為保證核查程序高效、有序,應制定明確的工作程序和核查內容。譬如新上市公司一旦出現上述情形,證券監管部門應第一時間啟動“核查機制”;要求上市公司董事會限時披露“自查專項報告”,就公司業績在短時期內出現大幅變化的原因和依據進行詳細解釋;要求上市公司重點說明公司上市前三年主要經營指標與同時期行業協會統計數據的對比分析情況,包括公司披露的市場占有率之客觀性、真實性,主營業務毛利率是否明顯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三項費用”是否明顯高于或低于市場情況等,條件成熟時,還可以責令上市公司披露由第三方咨詢機構出具的專家報告或咨詢意見;要求公司獨立董事分別發表獨立意見;要求為該公司提供相關服務的券商、審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就上市前后相應業績變化出具鑒證、審核或法律意見。如情節嚴重、 影響惡劣,或者董事會的“自查專項報告”明顯敷衍塞責、空洞無力,證券監管部門應予立案,現場巡檢、稽查。
要區分核查情形、明確法律責任。公司上市過程中,發行人及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是信息披露主體,是信息披露第一責任人,必須做到言行與信息披露的內容一致,應對信息披露的真實、準確、完整、及時性承擔無過錯法律責任;券商、會計師、律師等中介機構應承擔過錯推定法律責任;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承擔過錯責任。因此,根據核查結果,如果新上市公司“業績變臉”是因宏觀經濟形勢波動、行業周期性變化、公司經營決策管理不善等客觀因素導致,相應風險應由市場與投資者自擔;但如果公司為實現順利上市目的,違法操縱、調節、包裝、粉飾公司業績,譬如:虛構交易合同、人為抬高交易價格、欺詐性降低成本等,導致公司上市后業績虧損或大幅下降,則屬于虛假信息披露,甚至構成欺詐上市,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及相關中介機構,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乃至強制退市。
業績變臉,表面上是信息披露問題,根源在于“是否依法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是證券監管的重中之重。監管部門須順應形勢、豐富監管措施,大幅提高企業違法違規成本,斬落那一只只隱藏在證券市場這襲華麗袍子里的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