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repreneur
August 2014
開放式辦公
未來的辦公場所可能不會再那么關注裝潢與技術支撐,轉而更加重視交流想法的暢達度,并以此來提高員工敬業度。一些專家稱之為公司“新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這一理念發源于辦公室開放運動。這一運動不僅讓公司開始關注到協作、透明等概念,而且經由一名又一名工作場所設計師口口相傳,已經給不少辦公室帶來實際的變化,墻壁隔間進一步減少、層次劃分進一步扁平。今天,角落辦公室(一般為領導的辦公室)已經不再受到追捧。
“辦公樓層的寬宏越來越重要,人們希望獲得更強的視覺連續性,能看到一整層樓的人都在干什么。”紐約一家建筑公司的合伙人布魯斯?費舍爾表示,“這不是獨裁主義,而是希望大家能保持互動,了解彼此的工作進程。”
20世紀上半葉最有影響的建筑師之一——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早在設計詹森公司總部(Johnson Wax Headquarters)時就采用了開放式方案,盡可能地讓同一部門的員工聚集在一起。不過,之后幾十年,由于公司員工越來越多從事獨立工作,漸漸又被小隔間分開,并且用升遷來換取更寬敞的空間。
今天,在年輕的科技型公司,關于辦公環境的傳統觀念遭遇顛覆。這一代人開始關注工作場所能夠為他們提供什么,而不僅僅把辦公室作為一個“房子”。
專家認為,現代最佳的辦公環境應該是提供一個透明的空間,提供員工在哪里工作、怎樣工作的多樣化選擇,并模仿辦公室外的生活環境。
在開放式辦公領域,科技公司無疑走在前列。現在,傳統公司也開始加入這一隊伍。據Kahler Slater公司調研顯示,全美75%的辦公場所已經采用開放辦公計劃。一旦創新成為公司的核心,開放式辦公場所理念將順理成章得到推崇。
去年,房地產經紀公司世邦魏理仕就在洛杉磯200人的辦公室推行“自由地址”開放辦公計劃,提倡沙發構成的“社區”工作圈,而非指定辦公桌;設置“機動桌”,提供給機動工作人員或者任何需要它的人;甚至還設置了跑步機辦公桌。
Forbes
August 18th, 2014
CEO假期影響股價
CEO度假,股票罷工?
紐約大學對65家美國上市公司2013年的股票波動進行跟蹤研究后發現,當公司CEO假期在5天及以上時,公司股票價格波動率會下降13%。
研究人員根據公司公告以及CEO沒有出現在總部的時間觀察CEO的度假情況,發現CEO一旦離開日常工作休假,公司的新聞發布與股票波動頻率會明顯下降。因此,投資者可以通過追蹤公司商務飛機記錄和CEO假期計劃,及時獲悉是否會有新聞事件即將發生以及股票波動情況。
在CEO旅行開始的前兩天,股價波動開始下降,然后在CEO的整個假期里保持較低波動水平。CEO長假之后的兩天,波動幅度回升,逐步恢復到假期前的水平。
所以,下次發現上市公司CEO高懸“度假”旗幟時,別再錯過這個黃金投資機會哦!
The
Economist
Aug 9th, 2014
并購市場難以樂觀
對商業帝國的締造者們而言,失敗也許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但也不能太不在意了。
8月5日,年逾古稀的傳媒大亨默多克正式撤銷世紀福克斯對時代華納的收購要約,這是一筆價值至少700億美元、能締造一個傳媒帝國的交易。而在數小時后,日本軟銀宣布放棄收購美國無線運營商T-Mobile US的計劃,后者的企業價值超過300億美元。
今年早些時候,已經有兩筆兼并收購交易出現問題。一是輝瑞制藥投標阿斯利康(價值1250億美元)失敗,二是法國陽獅集團(Publicis Groupe)和美國宏盟集團(Omnicom Group)這兩家廣告公司的合并告吹。
今年以來,已經有總價值約3900億美元的投標宣告終止或撤銷。龐大的數字折射出兼并收購市場的混亂。幾乎每年都有10%-20%的投標提案告吹,今年也不例外。
通常,當兼并收購失敗時,每個人都會假裝“其實這沒什么”。譬如默多克先生就在事后稱,“世紀福克斯的前途前所未有地光明。”
然而事實上,交易失敗往往會產生持續的影響。目標企業為了抵御收購總會偽裝成野心勃勃、前景無限好的狀態,交易失敗后,就不得不想辦法達成原來提出的目標。時代華納的股價在默多克宣布撤銷邀約后大降13%,其不得不耗資50億美元回購股份。
而另一邊,收購方只有在極偶然的情況下才會發現自己其實躲過一劫。大多數時候,投標失敗會降低收購方的管理層威信,阻礙公司戰略的連貫性。有時候還會影響高層的名譽。通用電氣前董事長兼CEO杰克?韋爾奇在2001年退休前因為收購霍尼韋爾失利而給職業生涯抹上陰影。
目前,輝瑞制藥上季度稅前利潤預期下降了25%;日本軟銀美國分支機構則遭遇客戶流失;陽獅集團7月表示,公司利潤將低于預期。
The Week
Aug 15, 2014
失業率高企誰之過
金融危機過去已經六年,失業率依然在6.2%的高位,這意味著美國有1000萬人在尋找工作。美國經濟自2008年起已有較好恢復,但失業率方面的改善卻不足。
是不是因為缺少訓練有素的員工?換言之,是不是美國員工們不具備足夠的技能,導致失業率高企?
根據NFIB小企業樂觀度調查,正在尋找員工的雇主中有81%表示找不到合適人選。
那么這些雇主需要怎樣的員工呢?201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四分之三的雇主認為大學生缺乏批判性思考、解決復雜問題、書面與口頭交流以及知識應用能力。95%的雇主表示傾向于能在工作中創新的員工。
長期來看,培養勞動力的技能將對大學和政策制定者提出巨大挑戰。但事實上,人力資源的供需錯配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不應該被視為勞動力市場如此不景氣的主要原因。舊金山聯邦儲蓄銀行的201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較之現在,勞動力技能不足比在金融危機前更加嚴重。
目前,職位短缺才是失業率高企最關鍵的原因,也是更亟待解決的問題。最近的數據顯示,每一個職位空缺都對應著兩個求職者。這較之危機后5:1的比例好了很多,但仍然不足以證明技能不足才引發失業率高企。因此,增加職位才是解決失業率問題的關鍵。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 2014
自私的回購
“大蕭條”正式結束整整五年,公司利潤已經高企,股票市場也是一片繁榮,然而美國人卻沒有享受到復蘇。收入金字塔頂端那0.1%的人攫取了幾乎所有收入增長,好工作也仍在消失,新的工作機會既不牢靠收入又低。公司的利潤沒有轉化為廣泛的經濟繁榮。
企業利潤分配回購股票應該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數據顯示,標普500指數中有449只成分股在2003-2012年一直保持上市狀態,此間這些公司花費了54%的利潤(總計2.4萬億美元)來回購股票,幾乎都在公開市場購買。股息又吸收了37%的公司利潤。于是,用作生產投資和提高員工待遇的利潤所剩無幾。
回購股票規模如此巨大,甚至得到慷慨贈予的股東們都感到憂慮。“我們很擔心,金融危機之后很多公司依然不愿意投資公司的未來成長。”黑石集團CEO勞倫斯?芬克表示,“太多公司削減資本支出,甚至負債來提高股息和增加股票回購。”
為什么大量資源被用于進行股票回購?公司高管們給出的理由顯然不如這一簡單真理來得有說服力:基于股票的激勵工具構成了高管們的大部分收入,而短期來看,回購可以提升股價。2012年美國上市公司高管收入排名前500的高管們平均收入高達3030萬美元,其中42%來自股票期權,41%來自股票獎勵。公開回購股票能提高股價,即便只是暫時的,也足以讓公司滿足每季度的每股收益目標。
結果,那些本應該進行生產投資、提升經濟繁榮的高管們,選擇將公司利潤用于增加自己的財富。
即便經過通貨膨脹調整,自20世紀90年代上半葉,美國頂級高管的薪酬水平也已經翻番甚至翻了三倍。但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卻一直搖搖欲墜。
如果美國想要重新走回增長軌道,改善收入分配并穩定就業,政府和商業領袖必須控制股票回購,調整高管薪酬。
Newsweek
Aug 15th, 2014
美國大學逐鹿捐款
美國最富有的大學正以令人瞠目的速度變得更加富有。
擁有323億美元捐贈的哈佛大學遙遙領先,并計劃讓捐贈額再提高65億。康奈爾大學也正想方設法尋找45億美元的捐贈。甚至密歇根大學,一所擁有80億美金捐贈的公立機構,也在發起籌資40億美元的活動。參加籌集捐贈的大學還有斯坦福大學(62億美元)、耶魯大學(39億美元)、賓夕法尼亞大學(43億美元)和哥倫比亞大學(61億美元)。
然而,雖然這些大學籌集了如此多的捐款,學費卻不降反升。譬如,哈佛每年學雜費高達58607美元。在哈佛、耶魯這些名牌大學的“表率”下,私立大學也“當仁不讓”地提高學費。奧柏林,一家地處俄亥俄州的小型文理學院,學雜費就高達59747美元。
事實上,對一年運營預算高達42億美元的哈佛大學而言,學雜費實屬杯水車薪。以哈佛6700名本科生、每人一年58607美元學雜費計算,這一項收入其實只有3.93億美元;再加上減免的費用,哈佛實際收到的學雜費可能只有上述數字的一半:2億美元對哈佛大學而言意義不大,其為何不干脆免收學費呢?
哈佛大學計劃籌集捐贈65億美元,其用途與其他大學無異。其中29億美元將用于教學和研究,16億美元用于助學,13億美元用于提升學校設施,剩下的7億美元作為留存基金應對其他活動。
不過,隨著捐贈數額達到數十億美元的級別,名牌大學籌資似乎已經變成為了籌資而籌資,爭先恐后意圖獲取更多捐款來證明自己的聲望。大學是教書育人的地方,精英學院們是不是也應該多關心下一代而非下一個捐贈者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