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竟什么算互聯網金融,什么才是真正的互聯網金融?
以余額寶為代表的各類“寶寶”,人們最熟知,在與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的投資理財領域的競爭中,傳統商業銀行并不落下風,不但很快都推出了自己的“寶寶”,還通過轉賬限額等手段控制純互聯網出生的“寶寶”規模。
支付結算類主要是傳統金融機構依靠互聯網進行的電子銀行服務,其實就是傳統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將一些柜臺業務搬到了網上,中國香港、美國等地還出現了一些輕資產的互聯網銀行和券商。目前,結算類和理財類互聯網金融還是牢牢被傳統金融機構控制著。
至于著名的比特幣、網上打車軟件,乃至萬科地產的手機銷售客戶端,都可以視為利用互聯網的金融創新。
自英國公司Zopa于2003年5月完成全球第一筆P2P網貸起,以P2P網貸和眾籌為代表的全新融資類互聯網金融產品,在全球范圍內發展得風生水起。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融資類互聯網金融產品才真正是互聯網和金融結合以后產生的新事物。英國《衛報》對Zopa的評價是,“利用互聯網將銀行完全排除在外”。
在英美等發達國家,其互聯網技術創新和金融模式創新均活力十足,但其和中國內地雨后春筍般的生長相比,顯得小巫見大巫了。差異背后,內地互聯網金融該如何進退有據?
長不大的境外互聯網金融
美國兩家主要的P2P借貸網站是Prosper和Lending Club,后者即使作為當前世界上最大的P2P借貸平臺,其累計借貸額也就30億美元左右。英國的主要借貸平臺則是于2003年發放世界上第一筆P2P網貸的公司Zopa,其累計借貸額也不過6億英鎊左右。
香港是僅次于倫敦和紐約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并稱“紐倫港”,但P2P網貸在香港卻近乎是空白的,直至去年7月才出現第一家網貸平臺WeLend。從嚴格意義上來講,WeLend也并不是一個P2P網貸平臺,其公司網站明確表示“本貸款平臺暫時不公開征求資金”,也就是說WeLend本質上只是一個利用互聯網實現了輕資產的傳統貸款公司而已,需要受到香港金融監管局監管,并取得監管部門發放的“放債人牌照”。
境外互聯網金融為什么“對傳統金融機構造成沖擊”相去甚遠?
首先是監管跟進非常及時。香港的WeLend從出現之日起便受到了香港金管局的監管。美國首家P2P網貸平臺Prosper于2006年開始運營,2008年美國就將所有P2P借貸公司納入證券交易委員會監管。英國的P2P借貸行業一開始由P2P金融協會自我監管,從今年開始則由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監管。
其次,這些地方的傳統金融業高度發達,留給P2P網貸發展的空間不大。以香港為例,個人可以非常方便地從銀行、財務公司、貸款公司,包括WeLend這樣的機構獲得貸款,只要出示收入和住址證明等材料即可。申請方式也很多樣,現場申請、電話申請、網絡申請等。再次借貸則更加方便,在上次借款的額度內,金融機構往往不再需要借款人提供新的證明文件,直接在手機上即可完成操作。個人貸款基本是信用貸款,無需抵押。而且,香港的金融機構還會通過手續費返還、贈送購物券等方式向個人“推銷”貸款,不少人經常會接到金融機構詢問是否需要借貸的電話,當你表示不需要時,對方會說這筆資金可以提供給你備用。
還有一點就是個人信用管理體系。香港的征信評信機構、授信主體、消費者三方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享信用體系帶來的種種益處,推動了香港規模龐大的信用交易市場的形成。這為傳統金融機構從事個人信貸業務大開方便之門,可以方便地通過網絡等方式向個人進行放貸。比如,WeLend網站上寫道“無需四處比較,基于你的信貸評級,我們給你設定更優惠息率”。
這幾個條件一限定,留給互聯網金融大發展的空間確實不大,監管讓大量抱著“撈一把就走”心態的新互聯網金融企業難以渾水摸魚,其他兩點相結合則讓傳統金融機構完全可以替代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功能,傳統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將業務延伸到每一個角落,這樣一來,新進入者“知難而退”,自覺放棄這行。
監管三步走避免“一刀切”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內地,以P2P網貸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舶來品”不僅沒有水土不服,反而“他鄉遇故知”得到迅猛的發展。根據公開資料,中國的P2P活躍平臺超過1000家,而且還在以每個月幾十家的速度快速增長,僅紅嶺投資、陸金所、愛投資、人人貸等4家網貸公司的累計待還金額就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內地首家P2P平臺“拍拍貸”在2007年8月就出現了,至今已經過去7年,然而監管法律法規方面仍是空白。“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機構監管”,“三無”使得內地P2P網貸行業像一匹沒有“韁繩”的野馬四處狂奔。一個從事P2P業務的朋友透露,內地P2P網貸市場目前正處于野蠻生長狀態,魚龍混雜,但如果因為監管的不健全而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發展,非常可惜。確實,部分資本進入這個行業的動機并不單純,比如為了收取高額的管理費罔顧風險的審核,也有干脆虛設項目卷款跑路等。僅今年以來,媒體報道的涉及跑路、詐騙等事件的黑色P2P平臺就有50起左右,這會累積整個社會的金融違約風險,推高整個社會的風險溢價和融資成本。
究竟該如何確保互聯網金融的生態環境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這取決于共同影響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方、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企業、資金供應方、資金需求方這五者。
對于監管,關鍵在于疏導、規范和提升。這應該是P2P行業最快面臨的一個外部條件改變。據媒體報道,央行7月中旬召集了包括P2P、眾籌等互聯網金融企業,就即將出臺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同時,銀監會正在制定P2P行業的監管細則,該細則8月底出臺并征求意見。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牽頭組建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已正式獲得國務院批復。該協會由央行條法司牽頭籌建,旨在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自律管理。5月份,全國首個省級金融協會在廣州成立。透過種種舉措不難看出,互聯網金融監管的腳步漸行漸近已是不爭的事實。可以預見,P2P行業將會迎來一輪洗牌,凈化有利于行業的長遠發展。
但是,監管也要避免一刀切的錯誤,要考慮到內地P2P網貸市場的實際情況。比如,現在提到的一個監管紅線是“不能有資金池”,但這就將像香港WeLend這類輕資產的互聯網貸款公司排除在外了,對于這類網貸平臺,銀監會可以考慮發放貸款牌照。再如,“平臺只能充當中介”也是一條監管紅線,這本身沒問題,但考慮到內地出借人的實際狀況,你要讓他承受損失本金的風險,可能P2P市場馬上就會急劇萎縮,對投資人資格進行審查,讓一個有擔保實力的出資人來發起設立平臺更為現實。
在大家的觀念中,傳統金融機構給人留下了“笨重,不思進取”的印象。但這很有可能是個“假象”。先看幾個海外的例子,比如在香港,商業銀行通過在手機客戶端增加手機交易功能,使得傳統券商都很難生存下去。再比如美國,出現過一個類似香港WeLend的純網絡銀行,最后還是開不下去了,被傳統的老牌銀行收購了。內地也有同樣的現象。互聯網的最大優勢是便利性,傳統金融機構也可以利用這一優勢。
在內地,為什么很難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呢?根據香港及其他市場的經驗,妨礙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去大量從事個人零售貸款業務的正是個人信用管理體系。如果有專業可靠的征信評信機構大量出現,銀行肯定不會對個貸業務袖手旁觀。完善的個人信用管理將會使P2P網貸行業面臨來自傳統金融機構的強烈沖擊。這就需要監管層面的推動和完善。隨著個人信用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P2P行業的整體生存空間會受到來自傳統金融機構的擠壓。
增強危機感自律求生存
對P2P網貸企業等新進入的互聯網金融從業者來講,該如何適應全新的環境?
首先得增強危機感,善于學習其他國家互聯網金融企業是如何與傳統金融機構競爭的,學會在夾縫中求生存。傳統商業銀行實體網點高成本運行無法避免,而互聯網則可以讓輕資產的銀行出現成為可能。比如,香港WeLend網貸平臺指出,其優勢就是“更簡單、更直接的方式”,并強調他們“沒有取巧——只將撇除高成本及復雜的運作效果帶給借貸人”,借貸人獲得的最大收益就是更低利息。WeLend認為,他們的成本優勢在于人力、租金和廣告支出。和國內P2P網貸平臺不同,WeLend提供的利息甚至低于傳統商業銀行。傳統商業銀行從事貸款業務的選擇性和時效性往往比較差,《世界金融》雜志指出“銀行只是選擇性地及緩慢地經營貸款業務”,能利用好這些空間對單個企業來講足以生存。
必須加強自律。不管是政府監管,還是行業協會,其出發點還是對企業的規范和保護,如果企業經營者千方百計去逃避管理,那么再好的法律法規也只是一紙空文。這不僅僅是互聯網金融領域存在的問題,其他行業內逃避監管的企業的最終結果,基本都是因為違規而受到制裁。進一步地,我們看到不管是英國還是美國,其發展最好的P2P企業還是那幾家成立最早的企業,行業出現伊始,在監管空白的情況下,必然是良好的自律才能使企業生存下來。
再者是自我提高和突破,做轉型的嘗試。比如內地網貸平臺宜信,它有輕資產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特點,這一點像香港的WeLend,而在網站內容方面則有借鑒英國Zopa公司的地方,例如“普惠金融”欄目。P2P企業除了向行業的先行者學習,也可以嘗試轉型,或者為轉型做好準備。比如,能否更進一步,利用客戶積累的先發優勢為基礎,衍生出專業的征信評信機構等;再比如,考慮合作的可能性,通過合并等手段共享客戶資源,快速做大。
資金供求方需改進理念
至于資金供應方,它們是否積極關系到P2P網貸、眾籌等互聯網金融的“彈藥”是否充足。境外互聯網金融發展相對不夠快,跟資金供應“跟不上”關系也很密切。中國香港、美國等傳統金融機構高度發達的地方,個人的法律意識、風險意識都很強,拿內地P2P平臺的風控標準讓他們去投資未必可行,而內地個人資金供應者在“保本”的承諾下,不愿意去識別風險,這是其一。第二個原因是,境外個人投資的渠道很豐富,各類傳統金融機構把個人不同層次的投資需求瓜分殆盡,新的金融產品要得到個人的認可并不容易。內地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渠道則相對有限,相比于傳統金融理財產品5%左右的收益率,網貸的高收益對他們的吸引力很大。內地資金供應者個人風險意識增強,外部投資渠道不斷增多,這也會影響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空間。
對資金需求方而言,他們會直接關系到P2P網貸、眾籌等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質量。一方面,目前內地個人借貸者的信用意識不強,很多網貸的借貸者甚至抱有“信用卡債不還不行,因為股東是國家,P2P網貸可以拖著不還”之類的錯誤觀點,這與內地沒有統一的個人信用管理體系是分不開的。另一方面,內地網貸平臺在互聯網領域“唯快不破”理念的支持下,只顧跑馬圈地,把做大規模放在風險控制前面,對借貸者的審核不夠嚴格,最終的結果往往是資金鏈斷裂,網站倒閉或創業者跑路。國外同行的審核標準是什么樣子的呢?比如Zopa的條件是:超過20歲;成為英國公民3年以上;收入不低于12000英鎊(通常為30000-40000英鎊)每年,信用記錄良好。互聯網金融對資金需求方的資格審核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應該并無二致,這是互聯網金融長遠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
監管方、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企業、資金供應方、資金需求方這五方共同構成了內地互聯網金融獨特的生態環境,各方紛紛希望獲得自己的一塊地盤。現在是內地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黃金時期,五方中任何一方接下來的任何變化,可能都會對這個生態圈帶來影響。根據海外的經驗,純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生存空間從長遠來看,很有可能會受到來自傳統金融機構的威脅,然而在這個調整的過程中卓越者有脫穎而出的機會。
不論如何,在一個新的行業里,有大量的需求等著去滿足,而無需創業者去尋找需求、創造需求,這總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情。目前內地的互聯網金融生態環境就是如此。
作者系中國海外金融投資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