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把可持續發展戰略轉變為財務收益和競爭優勢。行業領軍企業更是充分利用新型環保產品與服務增加收入;發現和利用提高生態效率的方案,幫助企業削減成本;或者在一個充滿污染挑戰、自然資源緊缺的世界里,尋找管理潛在風險的更佳方法。
雖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但關注可持續發展的投資者只是小眾。大多數主流投資者仍然不相信可持續發展戰略能轉變成利潤,贏得市場成功,僅有極少數的投資經理或分析師會在季度盈利電話會議時詢問公司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當下,企業必須毫不懈怠地爭取投資者支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把握先機。同時,思考如何跨越企業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鴻溝也變得急迫與重要。公司應率先走出第一步,系統公布可持續發展驅動的收入增長、生產率提高與風險降低指標,提供投資者容易理解的數據。
掛鉤業績,講可持續發展故事
經過數十年演進,目前為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可持續發展相關指標一般被稱為環境、社會及治理指標。但其卻與驅動企業價值的因素沒有直接關聯。這也直接導致在主流金融術語中,不存在可以量化可持續發展商業價值的簡易指標。如何清晰呈現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經營業績之間的關聯?
研究指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品牌價值、收入增長、生態效率與風險暴露。因此,為了讓投資者更加直觀地了解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意義,公司應該主動披露可持續發展驅動(Sustainability-driven ,S)的增長(growth ,G)、生產率(productivity ,P)和風險(risk ,R)數據,即開展S/GPR分析。
這一套簡化的數據框架,能夠用已經根植于投資者聚焦范圍的指標,如收入增長、生產成本等,明確衡量可持續發展戰略效果。不僅能引起更多投資者關注,而且能夠讓公司提高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注和執行。可惜,目前全球只有小部分公司的內部統計方案能夠滿足S/GPR分析的條件。
首先,測度可持續發展驅動的增長指標需要公司進行收入分類統計。基于綠色創新品牌計劃,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已經開展了好幾年的收入分類。金佰利克拉克公司近年也有所動作,2012年公司22%的凈收入來源于環境創新產品,而2011年這一數字僅為13%;其增速遠遠超過了整體收入增長。這些數據統計的設計與應用雖然耗時耗力,卻可以向關注公司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分析師和投資者提供關鍵信號。一旦完成收入分類,投資者可以自行測量公司整體收入中有多少來自可持續發展相關產品,這些產品的收入增長速度如何,對公司整體收入增長起到怎樣的作用等。了解可持續發展驅動的增長規模,可以讓投資者深刻理解公司達到未來收入預期的能力。
其次,測度可持續發展驅動的生產率指標需要進一步貨幣化。現在的報告很多都會提供經驗證據,指出某一特定設備或者流程能夠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推動可持續發展,卻沒有幾家公司會報告分析師們真正關心的東西:每一個報告期,所有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相關的活動節約了多少成本?在大多數情況下,該數值可以綜合各部門的數據來計算。借助現代企業資源規劃(ERP)技術和軟件,這并不難實現。
最后,雖然現有數據能夠提供數以百計的風險指標,但主流投資者大多不知道如何評估這些指標。測度可持續發展相關風險,應該圍繞戰略愿景和財務目標,針對不同業務進行分析判斷,最終向投資者呈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如何識別與緩和風險。這對吸引投資者注意力非常有益。
數字說話,杜邦公司的信披示范
近年來,美國杜邦(DuPont)在幫助投資者了解公司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成效方面不遺余力。杜邦公司成立于1802年,是一家以科研為基礎的全球性企業,經營領域涉及食物與營養、保健、服裝、家居及建筑、電子和交通等生活領域的多個方面。
該公司以2004年起為基準,每年提供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用水總量的絕對降幅,還公布了2007年到2012年間的兩大可持續發展驅動的收入增長指標:1.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產品收入,從2007年的1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0億美元;2.基于非消耗性資源的產品收入實現翻番,從2007年的59億美元(總收入294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18億美元(總收入350億美元)。
杜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成功可以通過收入數據一覽無余。例如,6年內該公司基于非消耗性資源的產品收入增長了100%,是同期公司整體收入增長(18%)的五倍有余,足以證明可持續發展產品的優勢。通過此類計算,任何投資者和分析師都可以認識到杜邦公司采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性,也給予公司繼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信心。
此外,杜邦公司提供了一系列研發數據支撐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的預期。譬如,公司在研發可持續發展相關產品上的投入,從2007年的3.22億美元增至2012年的8.79億美元。
關于可持續發展驅動的生產率,其精確數據很難按年量化,不過杜邦公司的報告指出,公司從1990年到2010年,由于積極節約能源而省下的總成本已經高達60億美元,這是否讓人感到震撼?其實,能每年公布可持續發展驅動的生產率提升最好,如若不能,一個跨越多年的全景展示也頗為有益。
杜邦公司還提供可持續發展風險管理報告,重點強調這些數據:溫室氣體排放量、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用水量、在用水緊張地區的用水量,空氣致癌物排放量、制造工廠資質。據此,可以計算公司生產制造對資源的依賴度,并衡量風險暴露。
如今,已經有不少公司像杜邦一樣,公布廣泛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并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公司整體發展戰略中。這些公司應該利用S/GPR分析,把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的現實收益展示給主流投資者,獲得認同。
那么,如何將公司執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獲得的成功展示出來呢?提供分類的收入增長數據是最簡單有效的切入點。資料顯示,杜邦、倍耐力、通用電氣、西門子、飛利浦和金佰利克拉克等公司都已經在報告中特別注明公司“綠色”投資帶來的收入增加。
我們身處一個資源緊張、污染嚴重、劇烈氣候變化風險潛伏的時代。隨著氣候變化、監管壓力與消費者環保觀念的發展趨勢逐步明朗,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溢價”將越來越顯著。未來,“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必將催生新的商界戰場,引發一場成王敗寇的廝殺。同時,可持續發展也將獲取與質量、技術一樣的屬性,受到主流投資者關注。只要主流投資者“能夠”發現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先行者,必然趨之若鶩。
來源:MIT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