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混合所有制成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焦點。應該說,混合所有制不是新事物,1999年,十五屆四中全會就指出:“積極探索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國有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優勢企業……改為股份制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重要的企業由國家控股。”
我國出現混合所有制經濟,主要源于國有企業改革。這些年,關于所有制的爭論和改革探索一直未停止過。之所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一方面國有資本希望通過混合所有制,引進社會資本一同建設,可以直接放大國有資本功能,還可因投資主體多元化而改善公司治理,提高效率和競爭力;另一方面,大量民間社會資本要求拓寬投資渠道,從而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創造了現實條件。
但以往國資的混合所有制更多從本位主義出發,民資進來只是點綴和陪襯。很多民企感嘆,和國企合作勞神費力,不但沒話語權,更別提參與企業的決策和管理。民營企業家的合法財產權利也得不到足夠的保護。
這一輪國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會否有所突破,還是新瓶裝舊酒?混合所有制能否成為國企改革的一劑良藥,筆者對此并不樂觀。
2014年2月,處于壟斷地位的超大型央企中石化宣布,將在油品銷售業務板塊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參股,打響了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槍。有評論認為,中石化的混合所有制經營,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也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最終,這將有助于讓消費者用上更優質、更便宜的油。但也有觀點認為,中石化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參股,比例不超過30%,這件事只是油品銷售壟斷者的產權改革,是壟斷利益重新劃分,而不是打破壟斷。
從中石化的改革方案來看,盡管允許民營資本入股銷售業務,但上游的勘探與煉化還是壟斷在國企手上。民營資本一方面要投入真金白銀,另一方面對投資標的并沒有決策權,投資回報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民營資本介入的時候,想必會仔細掂量。而從國有企業來說,吸收了社會資本,但現有的公司治理和企業管理不會有太大改變。
而近期中信國安集團混合所有制改革更是引起廣泛爭議。改制前,中信國安集團由中信集團100%控股,注冊資本15億元。根據集團網站披露,2012年年末,中信國安集團合并資產總額為826億元,合并凈資產為155億元。改制后,通過增資引進5家民營企業股東,中信集團持股比例下降為20.1%,仍為第一大股東,其余5家民營企業持股比例都在20%以下。從公開披露信息來看,花16億現金,就可獲得該改制后的中信國安集團15.8%股權,意味著中信集團持有的中信國安股權估值僅為23億元。因此,有媒體認為國安的改制有國有資產流失嫌疑。
單純地引進民間資本改變股權結構,并不能實現國企改革目標,因為民營資本如果只是作為純粹資本提供者,國有企業現有的所有者缺位、公司治理不健全、效率低下等諸多弊端仍然存在,而且操作過程的不透明還會引發國有資產流失爭議。
在一個法治、誠信、統一、開放的市場經濟中,微觀主體平等、有序競爭,不談公私,才能實現資源配置優化。股權結構的混合所有制應是未來趨勢,但僅僅有股權上的混合所有制是不夠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能僅僅局限于引進民營資本。從宏觀角度來說,應真正實現國退民進,放開行業準入限制,破除行政壟斷,讓民營資本平等參與競爭,通過競爭促使各主體提高效率;從微觀角度來說,國有資本的所有者缺位是無法改變的,但可以通過建立公開透明的程序,接受各方監督,并通過建立相對完善的公司治理,避免國有資產流失,建立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唯其如此,混合所有制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