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順序代表著改革的邏輯,如果順序顛倒,就意味著邏輯不清楚,即使政策得當,也會由于可行性差而無法取改革的最后成功。三中全會指出了國資改革和國企改革的方向,但對于改革的順序并沒有明確,需要各個地方的國資委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改革實施方案。目前已經公布的上海國企改革方案引起諸多爭議,有評論甚至認為上海發出的改革信號是強化了與民爭利。面對錯綜復雜、矛盾重重的國資和國企問題,理清改革的順序并不容易,這也是國務院國資委和很多地方國資委遲遲未出臺改革方案的原因。
究竟怎樣的改革推進順序才是符合發展規律的呢?歸根到底,國企的諸多問題都與“誰說了算”的問題有關,是行政命令、黨組織說了算,還是市場說了算?解決這個問題的源頭在于所有制結構以及與之相匹配的激勵約束機制。那么,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是否就應該是國企改革的首要任務呢?
其實,混合所有制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物。目前,很多國有控股企業通過上市或股權多元化,引進外資、民資或其他國有股份,事實上已經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結構,但其母公司(集團一級)多數還是國有獨資。因此,集團董事會其實是國資委的權力延伸,無法真正發揮其應有的獨立決策作用。母公司的治理結構必然影響子公司,使子公司夾在政府和市場之間,處于左右為難的尷尬境地;此外,由于一些行業領域不允許民資進入,很多國企只是相互交叉持股,而這些國企也都在行政權力的管轄范圍之內,因此很難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
實際上,混合所有制不應只是形式上的混合,而是一種與公司治理和激勵約束機制掛鉤的混合,是一種由市場來決定的混合。只要讓國資和民資在市場上自由進出,公平競爭,混合所有制就會是一種市場選擇下的常態。在公平、自由、有序的競爭環境下,經過物競天擇,混合所有制企業必將自然進化到由公司治理結構決定利益分配、由董事會來獨立行使最高決策的狀態。可以發現,那些市場競爭力強、較少受到行政干預的央企和國企,其股權結構已經基本上是混合多元的,而這樣的企業往往都有一套規范、高效的公司治理體系。
因此,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的關鍵不是混合本身,而是政府徹底退出市場,讓國有企業擺脫行政權力的干預,讓市場力量成為主導。殘酷的市場競爭、嚴苛的法律法規會迫使企業尋找“正確”的出路,在組織形式、制度安排和創新選擇方面作出積極應對,包括建立相互制衡的權力結構,確立董事會的中心地位,聘任能發揮實質監督和決策參考作用的獨立董事,設計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