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圍繞著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前前后后,引起人們各種有關國有企業改制、資本市場運作乃至上市公司治理等方方面面的思考與討論。其中最為令人關注的主要集中在企業改制、國有股權轉讓、利益輸送以及財務造假等問題。實際上,或許更應該將今世緣的企業改制分為不同的階段來分析看待。
有限馬甲
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國營高溝酒廠。1997年12月,由漣水縣政府財政出資600萬元,并由漣水縣國有資產管理局授權漣水縣商業貿易總公司和江蘇省漣水制藥廠作為出資人設立今世緣有限責任公司。
在這一歷史階段,從法律角度來看,許多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法律地位不明確、難以定性。一方面,它們已經不再是計劃經濟下的生產部門;另一方面,也難以以市場經濟的標準去判斷這類企業的存在狀態和法律地位。
雖然從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已歷36載,但無論從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本身的建立、健全與完善,還是就企業自身是否在按照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運作角度看,任何人都不能輕易妄下結論,在這一變革過程中的企業改制是一個充分的、透明的、公平的制度變遷過程。
今世緣脫下國營企業的馬甲換上有限公司的外衣,看似完成了企業形態的市場化、公司化轉型,但實際上也僅僅限于名稱或者名義上的變化。從企業資產歸屬角度而言,今世緣仍是國有資產,并未觸及公司財產權利歸屬的真正變動;從企業經營運作角度而言,也難以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在這一階段(即從國營企業轉變為有限公司的過程中),今世緣至少不存在顯性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
魔幻股改
今世緣被指涉嫌巨額國有資產流失,源于2005年前后的國企改制。據媒體報道,2005年今世緣酒業有限公司進行國企改制。改制后,今世緣酒業成為股份制國有控股公司,其中國資持股90%,股東分別為兩家全資國有企業;其余10%股權則由今世緣的高管層所持有。
按照常理,一家企業由有限責任公司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不僅涉及企業形態、內部治理結構的變更,更涉及企業股權結構與股東權益的變化,并且上述一切都必須符合公司法所規定的實體和程序條件。其中,首要的問題就是對今世緣有限公司進行客觀真實的資產評估,以明確改制后的今世緣酒業的股權結構與股東權益以及相應的公司治理安排。
然而,一個個具有魔幻色彩的奇跡發生了。根據改制方案,漣水縣財政局委托北方亞事對今世緣有限公司的凈資產情況進行了評估,確認截至2004年5月31日今世緣有限公司的賬面凈資產為9,912.85萬元,調整后的賬面值為5,424.87萬元,評估值為8,661.72萬元,評估增值3,236.84萬元,增值率59.67%。換言之,今世緣有限公司應當在8,661.72萬元凈資產評估值的基礎上,進行資產剝離和費用扣減后的凈額作為改制時公司的價值,并據此實施增資。
然而,到2005年3月具體實施改制時,漣水縣財政局又委托江蘇華證對今世緣有限公司的合并資產負債表出具報告,確認今世緣有限公司截至2005年3月8日的賬面凈資產為3,100.79萬元。再后來,經過一系列的資產剝離和費用扣減,凈資產竟然變為-25.39萬元。
對于今世緣企業凈資產嚴重縮水的現象,今世緣招股書的說法為:“由于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有限,直接將根據經審計調整后的凈資產賬面值-25.39萬元確認為改制后企業價值,并據此實施增資,未能準確反映當時今世緣有限公司的凈資產真實價值狀況。”
更為令人驚奇的是,今世緣有限公司就是在這一負資產的審計結果上,經過增資和股權劃轉,變成了管理層持股10%(出資200萬元)的國有控股企業。雖然在2010年3月,漣水縣財政局為推動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時,將5年前的改制評估結果調整為:截至2005年3月,今世緣凈資產評估價值為147.86萬元。但明眼人依然不難看出這其中的奧妙:真實的企業凈資產被隱去,在負資產基礎上的增資和股權劃轉也就成為了簡單的數字游戲,而公司法中所強調的真實出資原則在這一反反復復的數字調整過程中變得孱弱無力,在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甚至實際操作的股份制改制過程中,幾乎毫無監督機制可言。至此,今世緣的“原罪”開始顯現。
轉讓“奇遇”
從有限責任公司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今世緣的“奇遇”并未就此打住。雖無法再繼續企業凈資產評估的游戲,但股份有限公司國有股權的轉讓又成為今世緣新寵。
據新聞媒體報道,2007年至2010年,經過兩次國有股權轉讓和一次增資,今世緣股權結構變為國資持股82%,9名管理層持股18%。在沖刺IPO之前,又經過數次增資和股權轉讓,變為國資持股51%,9名管理層持股20%,中層管理人員持股8%,其他5位戰略投資者持股21%。雖然法律并未禁止股東依法轉讓其股權,但作為國有控股公司的今世緣的國有股權轉讓,卻處處顯露出不同一般的特殊之處。
例如2007年,國有股東向管理層股東轉讓10%國有股股權時,并未經過第三方資產評估,亦未進場交易,且僅以面值轉讓,不能不令人懷疑其中是否涉嫌國有資產的私相授受。另據今世緣上市預披露顯示,早在2007年5月今世緣召開股東大會審議上述股權轉讓之前的一年前,即2006年6月,9名管理層就完成支付相關股權轉讓款項,并且在“漣水政府批準”、而非公司法律的規定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下,按照20%的持股比例分紅。表面上,今世緣9名管理層是以400萬元的價格(2005年出資200萬元,第一次股權轉讓價款200萬元)獲得今世緣20%的股權,然而,其真實出資是否存在?是否合理、正當則令人懷疑。
為此,2010年10月,漣水政府對今世緣兩次國有股權轉讓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整改措施主要包括兩項:一是以截至2009年6月30日的評估價值為基礎,管理層向國有股東返還資金3040.17萬元(含利息);二是2005年至2010年年初,管理層股東以10%股權獲取20%的分紅,多分的4357.82萬元(含利息)還給國有股東。上述整改措施說明,從2007年至2010年年初,至少有7397.99萬元的國有資產被今世緣管理層股東不當占用。即使不構成刑法上的非法侵占,也至少屬于民事上的不當得利乃至侵權行為。而這一切都在地方政府的整改措施中免除了法律上的責任。
如今,今世緣作為3年來唯一成功上市的白酒企業已經開始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中浮沉。或許用不了幾天,對于今世緣酒業可能涉嫌利益輸送、國有資產流失以及公司財務造假等問題將會被人們漸漸淡忘。同時,可能被人們忘掉的是,對于以今世緣為典型事例的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存在的公平正義問題的忽略。如果上述問題都真實存在,那么誰才是這類現象的真正受害者?是誰的權益遭到了侵害?而他們為什么在近十余年里保持沉默或者無法主張自己的權益?為什么僅是特定經營層能夠成為一次次國有企業改制中的最大利益獲得者?企業高管薪酬激勵機制的基本前提又是什么?而其激勵機制的法定限制條件又該有哪些?
在今世緣們一次次經歷奇遇的時候,人們不禁要問今世奇遇到底是結孽緣還是良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