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巖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多媒體和互聯網的出現,使視覺信息劇增以至泛濫,更加強化了人們對視覺感官的依賴。我們認為亟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視覺思維能力。當今學生有高度視覺學習化的能力和傾向,教學中應開發視覺化的教學資源,并引導學生進行視覺觀察及視覺想象,鼓勵學生借助視覺化的形式來表達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這對改革課堂教學有重要意義。
一、開發視覺化的教學資源
人類是視覺主導的動物,“眼睛含有近70%的身體感受器,每秒通過視覺神經向腦視覺加工中心發送數百萬的信號”,通過視覺獲得的信息比其他任何感覺都要多。我們的教學過程中蘊藏著豐富的視覺化教學資源,如教科書插圖、掛圖、幻燈片、影像資料等。這些視覺資源與純文字符號相比更容易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并且在傳遞知識上比文字扮演了更直接的功能,尤其是對于一些難以用純文字說明的內容。這些視覺化的教學資源日益被廣泛地應用于教育教學,但是有些教師對視覺資源的識別以及利用還不是很充分,未能使視覺化教學資源的教育功能得到應有的發揮。
因此,我們有必要有意識地對這些視覺化教學資源進行深度地開發,使它們成為促進學生學習、發展學生思維的學習資源。一方面,主動順應當前青少年的視覺化學習趨勢,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應用視覺媒介及視覺信息,并對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進行深層次的挖掘,以增強學習者對視覺信息的吸收與解讀,從而提升學習體驗,增進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加強教學資源的視覺化設計與開發,注重視覺信息在表現抽象的知識內容時的關聯度與準確性。這就要求在開發設計視覺化教學資源時,注重視覺信息的具象性和解釋功能,使其引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以增強視覺信息對學習者產生互動、促進作用和影響。20世紀80年代美國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典范案例之一——賈斯珀系列(Jasper series),即以錄像為依據的12個歷險故事。這些歷險故事主要是以發現和解決一些數學中的問題為核心。而且,每一個歷險故事都為數學問題的解決、推理、交流以及與其他領域如科學、社會學、文化與歷史等的互動提供了多種機會。賈斯珀系列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問題學習數學,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二、啟發學生的視覺觀察
視覺觀察不是用眼睛機械地復制視覺對象的表面信息,而是對被觀察物的整體結構樣式的把握,是一種復雜的創造性認知活動。因為我們在觀察一個物體時,總是主動地去探查它,觀察過程中伴隨著分析、綜合和概括等深層次的心理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對具體學科課程的各種插圖、掛圖、幻燈片、影像資料等視覺資源進行觀察,通過對各種圖畫、幻燈片及動作演示的觀察來發展學生識別、分析視覺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培養自覺關注視覺信息的意識和習慣。比如,觀察課文中的插圖內容從而感受插圖所要表達的情感,從插圖背景或某些細節處獲得更多的知識信息等。教師還要將學生的視覺引向書本之外的大千世界,多給學生創造認識生活、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讓學生從書本中解放出來,走出課堂,到生活世界中去觀察、發現和探究,不斷提高自己的視覺觀察素養和能力。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視覺觀察時,要啟發學生在“看”的同時養成思考的習慣,引導學生將眼睛和大腦并用,而不僅僅是盲目、被動地復制物體的基本信息;要鼓勵學生善于從新的角度進行創造性的觀察,許多問題并不都是新事物,但以一種新的方式去看待它,就會有新的發現;要注意引導學生使自己的感覺全新化,善于變熟悉為陌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認為是熟悉的事物。另外,觀察時要擯棄從已有的概念入手,因為從概念入手往往會造成視覺觀察活動中主體經驗的先入為主,使觀察活動停留在經驗和概念的層面上,不能更進一步去把握和認識被觀察物的具體特征和個性差異。實踐表明,教學中啟發學生進行視覺觀察,突破了以言語為中心的傳統學習模式,促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效地結合言語與視覺信息進行交流,使學習變得更有成效。
三、引導學生的視覺想象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是創造力的基礎,是一切靈感的源泉。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造性思維,也就不可能對腦中已有表象進行加工再創造,形成新形象。視覺想象是以視覺意象為主的想象形式,它需要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結合,比較符合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通過發展視覺想象來豐富小學生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已經成為一種重要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類比聯想、“心靈電影”的方式來激發視覺想象能力。
類比聯想,即用一個視覺圖像或意念來表達另一個視覺圖像或意念,價值在于建構兩個圖像或意念之間的相互連接。比如,鼓勵學生在理解教學中的某些概念或問題時,將這些概念與某些視覺影像聯系起來,并通過比喻、想象等方式來建構二者之間的相似性。學生在學習中運用類比聯想,可以將正在學習的內容與已知經驗聯系起來,可以幫助學生儲存和回想起更多的信息,也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考。人類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發現即是開始于一個清楚的圖像想象,例如,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雛形來源于想象自己駕駛著飛船航行于宇宙間;牛頓把宇宙視為由各部分彼此關系所集合的一架機器。類比聯想適用范圍廣泛,學生可以結合自己已有知識經驗對比各個事物之間在形式、結構、特征或原理等方面的相似性而展開聯想。在展開類比聯想時,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聯想到相關聯的其他事物,及時將事物間的共同點轉移到新事物上。
“心靈電影”,即鼓勵學生開放地想象,學生通過視覺想象,將學習資料或教學內容以視覺影像的方式存儲于腦海中。學生會在想象過程中創造自己的心靈“屏幕”,在心靈“屏幕”上放置任何他們想要記住的資料,比如詞語、數學公式、歷史事實以及任何其他資料。當他們想要回憶某一特定信息時,只需要根據關鍵詞提取視覺影像中的具體信息。另外,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所學的東西,盡量把學習材料變成日常熟悉的圖像、活動場景或屬于自己的視覺符號。引導學生進行“心靈電影”想象時,教師可以做一些引導和暗示,如引導學生閉上眼睛,平靜心情,然后深呼吸,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平靜心情,進入右腦的意識狀態。endprint
四、鼓勵學生的視覺化表達
視覺化表達是借助紙、筆或者現代化的數字技術,利用圖形、符號等視覺語言來表現概念、原理、規則以及學習者自己的想法。視覺化表達能夠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視覺語言的能力,能夠調動視覺、知覺,促進手眼協調,并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性表達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視覺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視覺化筆記和繪畫是教學中常用的兩種視覺化表達方式。
傳統做筆記的方式,多是使用文法正確的語言和句子,相對于視覺化的筆記方式,就顯得有點累贅而低效。美國緬因州一個實驗機構所進行的學習方法研究表明,在教學中編制圖表、作圖示等,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顯著地提高其學習質量和效率。同時,另一個有關記憶的實驗研究表明,分析內容較深、結構復雜的文章,如果利用捕捉要點、編寫概要和制作圖表的方法,其學習效率也會成倍提高。視覺化筆記具體包括概念圖、思維導圖、集群合成圖等形式,它們具有非邏輯、非線性的特點,可以發散地或整體地組織學習內容。視覺化筆記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教學信息的理解和接受,大大提高學生的理解力、記憶力和思維力。一位新加坡語文教師在課外閱讀指導課《被結扎的貓》(中一快捷班/中一高華班)的教學設計中要求學生“根據標題,運用思維導圖展示自己對貓的認知”,進行由淺入深的高階思維訓練。多數學生能較為自如地畫出思維導圖。
繪畫是另一種常用的視覺化表達方式,學習者運用繪畫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體化,對事物的理解已經從表象世界脫離出來而進入抽象思維世界,因此繪畫方式對于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有很大的作用,我們應該讓繪畫走進課堂教學,走進學生的日常思維。對于學生的繪畫作品,我們沒有必要去強求形式的華美,也不追求刻畫的惟妙惟肖,而應關注的是繪畫表達了學生怎樣的想法。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在教學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用板畫的方法,把情感體驗發揮得淋漓盡致。教師啟發學生“讀讀詩,想想如果根據詩意作畫,該畫些什么”。學生們積極回答,個個躍躍欲試。有的說要畫松一點的籬笆,因為詩中說“籬落疏疏”,“疏疏”就是不密的意思”;有的說要畫一條狹長的小路,因為是“一徑深”;還有的說樹上只畫些小葉,樹下要畫些落花,因為是“枝頭花落未成陰”……教學過程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濃濃的詩情畫意讓學生盡情體驗,讓想象展翅飛翔,讓生命的活力盡情釋放。
視覺思維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發掘和培養學生的視覺思維,能夠彌補言語思維的局限,并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經驗,促進學生左右腦的協調發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性;同時還可以使學習活動更具有創意,讓課堂教學更為活潑和多元化。但是,學生的視覺思維卻有可能在成長過程中因為種種因素的影響而減弱,也可能因為使用不當而使其失去了價值。我們不僅要深刻認識到視覺思維的教學意義,還要警惕視覺信息的負面影響,并在教學中將學生的視覺思維引向積極的方向,使其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推動教學改革。
(責任編輯:朱蘊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