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魯出生在四川成都,在成都度過了5年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上小學的年紀很快就要到了,為了讓他接受更好的教育,爸爸媽媽決定舉家遷往北京,李魯迎來了他的學生時代。
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里,年幼的孩子害羞又沒有安全感,他上課不敢發言,不敢跟老師說話,甚至也不敢跟同學們玩,在家附近自然也沒有什么朋友,因為自己普通話說得不好,他害怕小朋友們不喜歡他,笑話他。媽媽看出了他的不安,便鼓勵他主動聯系小朋友:“就算人家不理你,你也不會損失什么吧,不去試試怎么會知道呢?”讓李魯沒有想到的是,邁開第一步后,小朋友們居然都很喜歡他。小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往往是驚人的,李魯迅速地融入了北京的生活。
李魯熱愛讀歷史書和考古書,媽媽說,在小學階段他就讀了不少“字書”。到初中一年級時,媽媽給他買了茨威格的《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結果他只用了一周的時間就讀完了,問起他的感想,讓媽媽驚訝的是,兒子居然收獲頗多。于是媽媽一口氣又給他買了茨威格的《托爾斯泰傳》《蒙田》《世界建筑師》《異端的權利》等,李魯又在很短的時間內全部讀完。但是李魯說他最喜歡的作家其實是巴爾扎克,“因為我真正意義上看的第一本小說是巴爾扎克的《高老頭》,對我以后審視作品的視角和寫作的方向都起了很大幫助?!?/p>
喜愛看書的孩子本來就愛做出書的夢,若再有一個當作家的媽媽,對實現這個夢想的熾烈程度就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了。本來平時的一些作文和隨筆如果媽媽看著不錯,就會拿去幫他投稿給報紙和雜志,但是從初三下半學期開始,李魯已經不滿足于只在報刊和雜志上發表短小的文章,他要寫一本書,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感想和見解,他要見證,要審視,要批判……于是,他動筆了。上學的時候忙,他就用課間和自習等零散的時間寫,放假后李魯基本足不出戶把大把大把的時間都花在寫書上面。高一那年的暑假,《我去 中學》截稿了。
被譽為“荒誕現實主義大師”的著名作家閻連科為李魯的小說《我去 中學》作了序,在序言中,他不無贊嘆地說:“我無法敘述讀完李魯的長篇小說《我去 中學》之后的那種復雜感和豐富感,如同無法形容一個孩子在玩耍積木的年齡建起一座真的大廈般,驚訝、愕然和不敢相信所構成的閱讀之喜,總讓人以為是看見了水泡的彩色或者云端之閣樓?!?/p>
幾乎就在他策劃這個長篇故事、開始動筆的同時,李魯作出人生中另一個重大的決定——不參加國內高考,出國留學!他的這一決定幾乎是立即就得到了父母的響應,就像他們當初為了讓孩子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毫不猶豫地從成都遷住到北京一樣,這一次是孩子自己提出要去美國。“我爸爸媽媽一直很支持我去大城市上學,因此紐約大學也就成了一個很符合我們愿望的學校。但是紐約大學的學費是比較貴的,在家長群里也有很多家長建議我們不要申請紐約大學,因為學費太貴。但是我爸說,教育是最大的投資,只要我能去,他并不在乎這個錢?!?/p>
李魯是一個有些害羞的大男孩兒,他的話不多,但與他交談,總能讓人感到一束熾烈的陽光正在投來,溫暖而充滿希望和正能量。正如閻連科所言:“我們對這位在16歲就寫出如此長篇的才俊少年沒有理由不抱著某種更大、更狂妄的期翼。因為他讓我們相信了天分、天賦、天才的那種說法;也相信并不是所有的小荷都是出水便為尖尖角,還有小荷一出水就是一棵樹。”
老編對話李魯:
老編:還在世的人中你最欽佩的是誰?
李魯:我爸媽啊。
老編:你認為自己最偉大的成就是什么?
李魯:就是寫了《我去 中學》。
老編:如果你能選擇的話,你希望讓什么重現?
李魯:讓以前的朋友都再一次聚在身邊。
老編:你認為最完美的快樂是怎樣的?
李魯:平靜的生活,可以有時間坐下來安心看一本書,然后隨心所欲地寫一些東西。
老編:你認為程度最淺的痛苦是什么?
李魯:認為某個東西是應得的,但是因為某種原因暫時沒有得到的那種痛苦。
老編:何時何地讓你感覺到最快樂?
李魯:我現在就很快樂,因為生活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