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居民樓、冬季也開得姹紫嫣紅的花園,河水清幽寧靜的護城河邊,一面面涂成橘粉色的文化墻上,《弟子規》《三字經》及各種箴言,不時讓來往的人們停下腳步。這是一個平常的上午,剛吃過早餐的居民紛紛走出家門,穿橘紅色服裝的十幾位老人,正認真地清掃公園和河岸邊的垃圾,還有的人腳步匆忙,嘴里念叨著 “二胡課恐怕要遲到了”,孩子們則嚷嚷著要去禮堂看上映不久的3D動畫片……
這樣一個看起來寧靜、文明又幸福滿滿的地方,不是坐落在某個繁華都市的大型社區,而是河北省保定市東南區的一個村莊—西高莊村。一個人口不足千人,村固定資產卻高達3億多元,人均年收入過萬的全國“文明示范村”。而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則是這個村的帶頭人,西高莊村支部書記王煥榮……
外來媳婦當村支書:
這個“美差”不好當
王煥榮今年60歲,但她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年輕個五六歲,個頭嬌小、短發,走路風風火火,語調明快,總是穿西裝、背個斜挎包的她,看起來更像一位在城市教書的時尚教師。但就是這樣一個女人,卻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貧窮小村,打造成今天的富裕名村,她也因此成為河北省乃至全國都家喻戶曉的名人。
曾經,做人民教師,去大學進修獲得本科文憑,一輩子端鐵飯碗,然后嫁個如意男人享受尋常的幸福婚姻,是王煥榮的夢想。這個總喜歡搬把椅子,坐在太陽底下讀書,結婚前根本不會下地干農活兒的小女人,從未想過有朝一日,自己會成為一個貧窮、落后小村莊的帶頭人。
但是緣分的指引卻“鬼使神差”。1977年,在一位親戚的介紹下,王煥榮來到位于保定市南市區的郊區村莊西高莊村。當時的她在一所小學當教師,身邊也不乏男教師追求,但她總覺得他們缺少點什么。而這次相親的男人,卻讓王煥榮動了心。事實上,對方只有小學文憑,而王煥榮則是高中文憑。“但是這個男人勤勞肯干,也非常孝順父母,我覺得而這一切的男人,能和我一起過幸福生活。”性格直爽的王煥榮,這樣解釋為何會對丈夫一見傾心。
1978年,26歲的王煥榮離開清苑縣,嫁進了西高莊村。出嫁那天,迎親隊伍走的路,也是村里唯一的路,是一條8米寬、3米深的大溝。村民們在泥濘的道路上艱難前行,年輕小伙子們肆無忌憚地飆臟話、孩子們隨地大小便、老人不講衛生……不知為何,被迎親隊伍簇擁著的王煥榮,腦海里忽然出現另一個場景:又寬又深的泥溝變成了寬敞馬路,馬路盡頭是書聲瑯瑯的學校,而馬路旁邊,則是機器轟鳴的工廠……
喜歡寫日記的王煥榮,把這個夢想寫進了日記里。對沉浸在新婚幸福中的她來說,這一切也僅僅是夢想而已。初來乍到的外地媳婦,和其他人相比顯得那么格格不入。首先,王煥榮是高中生,還當過教師,她比村里所有人文化程度都高;其次,王煥榮根本不會干農活,穿著丈夫從北京買回來的衣服下地干活,能不讓人嚼舌頭嘛;還有,其他女人農閑時嘮嗑、打牌,王煥榮則戴著眼鏡看書、寫日記,儼然一副知識女性的模樣。
但是,村里的老支書卻對這個文化人另眼相看,村里有什么事都會征詢王煥榮的意見,開大會時,還讓她做記錄。王煥榮也樂于幫村里盡點綿薄之力。
讓王煥榮沒想到的是,她的能力和熱情卻漸漸被老支書記在心里。1986年,西高莊村黨支部換屆,老支書和其他十多名黨員,一致推選王煥榮擔任黨支部書記。當時的西高莊村,人均耕地不到0.1畝,集體經濟一片空白,而且還欠外債10萬元。“無廠無田無事干,生活處在貧困線”,32歲的王煥榮在日記本上,這樣形容當時的西高莊村。
公婆和丈夫都極力反對,因為她完全可以安安生生過日子,一輩子養尊處優都沒關系。而且當時,王煥榮開了一家小吃店,她做的驢肉火燒和油條無人能及,每天都有人排著長隊來吃早餐。但想起嫁進來時,腦海里浮現的那個道路寬廣、機器聲轟鳴的場景,王煥榮答應了!
除了家人,也沒有一個村民同意王煥榮當村支書。理由很簡單:她是女人,還是外來媳婦!為了阻止她上任,還有人上門威脅她,王煥榮偏偏吃軟不吃硬,為了自己和村民的子孫后代能幸福,她決定干!“上刀山下火海也要干!”王煥榮說。
“但10多萬元的債務,就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在肩膀上”。每次回憶起初上任的情景,王煥榮都忍不住熱淚盈眶。土地少,靠“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作物種植生產方式,連解決溫飽都難。王煥榮決定:把有限的土地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創辦集體企業。為了鼓勵其他干部和村民捐資,王煥榮率先拿出了個人全部積蓄3000元。讓她感動的是,這次丈夫沒有再阻攔,而是出面幫她籌備資金。短短一個月,王煥榮就籌集資金20萬元,全村第一家集體企業—聯盟線材廠建起來了,當年便實現盈利10萬元!
咱村的支書很文藝,這里的村民很幸福
工廠盈利后,王煥榮馬上為村里修了大馬路。1988年,西高莊村再次投資200萬元,建立聯盟化工廠。但因為產品結構不合理,產銷不對路,工廠虧損嚴重面臨倒閉。廠長辭職走人,王煥榮一拍胸脯:“我來當廠長!”從那以后,她吃住在廠里,請來技術人員進行各項考察和研究,近在咫尺的家,她都沒時間回。
丈夫沒有責怪,反而非常心疼妻子。他逢人就說:“媳婦兒比我能耐,我驕傲!我愿意做她的后盾!”每天傍晚,王煥榮的丈夫都會去廠里看她,給她她換洗衣服、婆婆做的可口飯菜。每當王煥榮對他說“我對不起你,沒有照顧到這個家”時,他都說:“你的能耐是帶領一個村發家致富,只當我媳婦兒,太大材小用了!”
丈夫的支持,讓王煥榮有了無限的動力。她任廠長不到一年時間,瀕臨倒閉的聯盟化工廠扭虧為盈,開始源源不斷地為村里積累資金。有錢了,王煥榮不著急擴大企業、建工廠,而是要把全村人的文化水平提高。為此,她也是大下血本。1990年,西高莊村投資32萬元,建起了高標準的綜合教室、圖書室、電教室、青年之家和老年人活動室等。每天吃完晚飯,西高莊村的老少爺們兒都會走出家門,去村里的圖書室、活動室。年輕人看書、上網,老人們鍛煉、嘮嗑,而忙了一天的王煥榮,每天都會來這里,和孩子們一起看書,聽聽老人說心里話。
1996年,王煥榮帶領西高莊村,創辦了保定市第一家農民高中班要求,凡具備初中文化水平的40歲以下村民,都必須免費學習高中課程。知識的力量無窮大,自從普及了高中教育后,王煥榮發現:年輕人不再臟話連篇,中年人穩重成熟了許多,村里的道路整潔干凈了,找她調解矛盾的夫妻越來越少了。
辦工廠、學校、幼兒園、養老院,建酒店、醫院和小商品批發市場,這些還不夠。其實,王煥榮嫁到西高莊村時,就住上了兩層小樓,家里很早就用上了進口冰箱、彩電和洗衣機,她吃的用的,丈夫都從北京買回來。想要住城里的大樓房,家里也買得起。但王煥榮說,她一個人過好日子不安心,希望村民都能住上樓房,大家都幸福了,她才幸福快樂。
好女人是男人的一所學校,這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