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或多或少會體會到,鄰居間交往太少,每天聽到的只是開門關門的聲音,一扇扇冰冷的防盜門將人們的心彼此隔絕。79歲的上海老人鮑美利,在喬遷新居后也經歷了這樣的煩惱,為豐富自己和老伙伴們的生活,她索性打開家門,讓大家走進來唱歌、聊天,并為小屋取名“開心小屋”。
鮑美利在教大家唱歌的同時,不僅讓愁眉苦臉走進“開心小屋”的人漸漸笑逐顏開,愉悅的環境也讓身患絕癥的鮑美利體內的癌細胞消失了。2014年5月,鮑美利和丈夫蔣國煜被全國婦聯授予“最美家庭”榮譽稱號……
用音樂趕走老人的孤獨、寂寞
2014年5月的一天,早上6點,79歲的鮑美利像往常一樣出門了,在公交站點和3位老年朋友匯合,一起去醫院看望老伴兒。原來,鮑美利的老伴兒蔣國煜患腦梗住院了。經過半個小時,兩次轉車后,一行4人來到上海市閔行區龍柏三村社區醫院。
在大家印象中,醫院雖潔凈,空氣里卻充滿了藥水的氣味和孤寂、沉悶的氣氛。可當鮑美利和同伴兒進入病房后,護工歡呼道:“鮑阿姨來了!”護士長還和鮑美利來了個擁抱。
鮑美利的老伴蔣國煜倚靠在病床上,雖不能說話,可通過眼神能看出他很高興。為讓老伴兒有份好心情,鮑美利因地制宜,用拐杖作道具,讓蔣國煜模擬拉提琴的動作活動關節,病房里一下子充滿了歡樂的氣氛。
家屬探望病人通常都是自顧自家人,鮑美利卻在安頓好老伴兒吃飯后,一一和同病房的其他患者用特殊的方式聊天:讓昔日的老中醫幫自己把把脈,和音樂老師齊唱歌曲,還和年輕時曾留學俄羅斯的教授用俄語進行交流……
這樣的場景每天都會在社區醫院里出現,醫護人員感動于鮑美利的樂觀心態和她的快樂助人,稱這間病房為“快樂病房”。
鮑美利老人身上散發出來的快樂因子不僅感染了全病房的人,更是治愈了自己身上的重病。而這一切,都和蔣國煜當年的支持分不開的。夫妻倆結婚50年來,不僅譜寫了恩愛的幸福之歌,也帶領社區的老人開啟了晚年的幸福生活。
鮑美利的娘家在解放前很風光,人家都叫她“鮑公館三小姐”。她的父親是上海英美煙草公司洋行經理。因為家境優越,鮑美利自小練就了一副好嗓子,還彈得一手好鋼琴。解放后,因為特殊的出身,鮑美利沒能實現音樂夢,而是進入一家小學做體育老師。
1960年,鮑美利與同為體育老師的蔣國煜因音樂結緣。婚后,他們將家安在延安路上的石庫房子。雖然當時的條件很艱苦,但夫婦倆每天都很開心,鮑美利唱歌,蔣國煜拉小風琴,日子像流淌的音符,悠揚舒暢。
一年后,女兒出生了。為了節省開支,鮑美利放下大小姐的做派,開始去舊貨商店淘貨。看到丈夫蔣國煜心疼自己,鮑美利就說:“小時候家里有錢時,父親一直做善事,接濟窮人,他和我們說過,錢財是身外物,不要緊。”在那段艱苦的日子里,夫妻倆你安慰我,我鼓勵你,很是幸福。
女兒上學后,鮑美利去少年宮兼職做音樂老師,并有幸受到了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的接見。改革開放后,家里的經濟狀況逐漸好轉。80年代初,蔣國煜竟然拉回家一架鋼琴,當時花去了2000元。鮑美利心疼不己,可又無比開心,她知道這是老伴兒對自己的愛。
每天清晨,悠揚動聽的曲子總會從他們的房間傳來,鄰居們有時還會過來做客,聽他們夫婦演唱。在大家眼里,鮑美利夫婦從未吵過架,就連他們的女兒結婚后,也經常向丈夫講述父母恩愛的故事。
退休后,鮑美利又被上海市合唱團聘為音樂老師,同時,兼任黃浦區老年大學的聲樂老師。雖然很忙碌,但每天過得充實,來回的路上,都有老伴接送,兩人散步、聊天,很有趣。
1996年,黃浦區人民廣場街道的老宅子動遷,鮑美利和老伴兒搬到了閔行區龍柏三村居住。這里的房子大,條件好,但因居民來自不同的地方,大家互不相識,每天聽到的只是開門關門聲,沒有打招呼的聲音。這讓鮑美利感覺心里空落落的,她想做些什么讓老年生活充實快樂起來。
1999年,鮑美利找到龍柏老年大學,主動提出自己可以義務擔任聲樂教師,開設老年音樂課程。日子又像從前一樣,每天忙碌而又幸福。
孰料,幸福深處暗流涌動。
1999年國慶節,鮑美利帶領老年大學的聲樂班學生到南京路上歡度建國50年。她拉著手風琴,帶領大家興高采烈地唱:“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可就在這時,鮑美利感覺雙腿發軟,滿頭大汗。大家趕忙把她送到了醫院。
一系列的檢查后,鮑美利被確診為肝癌。
癌癥,像看不到黎明的黑色魔爪,讓很多患者悲痛欲絕,抑郁寡歡。可是鮑美利卻沒有,她很平靜。她的女兒、女婿都是醫生,她積極遵循醫囑,開始化療、手術。
術后,鮑美利在家休養,雖然女兒、女婿和外孫定期會過來看望,老伴兒也一直相伴身邊,但大多數時間,鮑美利依然感覺內心孤寂,生活索然無味。
2006年,身體漸漸康復后,鮑美利開始熱衷于參加居委會組織的各種活動,在和小區老年朋友聊天時,她發現了一個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心病:心靈空虛、孤寂。
為活躍氣氛,鮑美利當場就獻唱了一首自編自唱的歌曲《鄰里好,賽金寶》,大家一下子被吸引了。此后,每每在小區里碰到,大家都會熱情地和鮑美利打招呼,還有幾位老人希望跟鮑美利學唱歌。
鮑美利靈機一動,應該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通過唱歌來團結大家。
于是,2006年6月5日,鮑美利第一次在居委會教大家唱歌。10余名社區退休老人整齊地坐在一起,鮑美利一邊彈電子琴伴奏,一邊引領大家盡情歌唱,快樂的音符讓每個人笑逐顏開。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開心小屋”綻放“魔力”
通過學唱歌,慢慢地,大家熟悉了,相互之間也是暢所欲言、無話不談。可是鮑美利卻發現,大家交流的內容更多的是些煩心事:和兒女的矛盾、與鄰居的不和、內心的各種不滿和抱怨……
這讓鮑美利著急了,她覺得家庭之間、鄰里之間不應該有這么多負能量的東西存在,大家居住在一起應該是互幫互助、充滿和諧氣氛的。這該怎么辦呢?
鮑美利決定打開自家大門。
在和老伴兒商量后,他們打算騰出自家一間既寬松又私密的房間,讓大家既可以唱歌,又可以說知心話。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社區老人們化解心頭的憂郁和煩惱。
有了這個想法之后,老兩口迅速買來彩紙、畫片,將屋子布置一新,并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開心小屋”。
2006年9月,屋子布置好了。鮑美利找到社區里臉上露著煩惱、內心孤獨的老人,邀請他們到家里。鮑美利和老伴兒站在家門口,熱情地迎接著:“歡迎!歡迎!”
一來二去,鄰居們陸續加入進來。鮑美利抓住時機,在教大家唱歌的同時,不斷向大家傳遞著“遠親不如近鄰”“鄰里好,賽金寶”的理念。
一天,鮑美利獲知,小區的徐龍英夫婦搬到龍柏三村后,因為誰都不認識,迷戀上了搓麻將,于是“紅中”“發財”“碰”取代了夫妻之間心靈的碰撞,夫妻倆像是賭桌上的冤家,整日吵吵鬧鬧。
鮑美利找上門,語重心長地說:“打麻將不是不好,但迷戀上就不好了。尤其打牌到天亮,對身體不好,還影響夫妻感情。不如到‘開心小屋’去,和社區的老年朋友們聊聊天,唱唱歌,也是挺好的。”
經不起鮑美利的數次勸說,徐龍英到“開心小屋”體驗后,一下子被鮑美利夫婦的熱情和小屋老人歡快的歌聲打動了,漸漸融入到了“開心小屋”的大家庭里。在看到鮑美利手指嫻熟地跳躍在鋼琴上時,她特別羨慕,就請鮑美利教自己彈鋼琴。
鮑美利很樂意,索性定期舉辦鋼琴學習班。半年后,徐龍英將家里的麻將機賣掉了,又添補些錢,買回一臺二手鋼琴。只要一閑下來,她就會按照鮑美利編排的琴譜,坐在鋼琴前練習。每每這時,老伴兒還會坐在旁邊給她鼓掌。
2008年,社區居委會傳來一個不好的消息:退休的項月華因患多種疾病變得抑郁不安,痛苦不堪時選擇了自殺,幸虧發現早,被及時救了下來。鮑美利聞知后,開始隔三岔五去看望項月華。關系熟絡后,鮑美利就用自己抗癌的經歷鼓勵她。每天清晨,兩人在小區相見,鮑美利還教她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培養陽光心態。
經過一年多時間,在一步步的心理疏導后,項阿姨的心靈之窗被打開了。病情漸漸恢復的她,也加入了“開心小屋”。
一次,鮑美利組織“開心小屋”的老人們開“演唱會”,正在醫院進行定期治療的項月華找到醫生說:“我要請假,去參加演唱會。”一句話,把醫生嚇壞了,以為她精神出了問題,可在了解情況后,馬上同意了。如今,項月華的病已經康復,她非常感激鮑美利。
“開心小屋”里還有一位老人叫潘德賢,因為長年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十個腳趾都打了鋼錠,人送雅號“玻璃人”。在接觸認識鮑美利后,她從老年大學跟到了“開心小屋”,逢人就說:“在我患病后,是鮑老師和‘開心小屋’的朋友們陪在我的身邊,因為心情愉悅,所以我的病比其他人要好得快。”
鮑美利用音樂打開了社區老人孤寂的內心,引領了社區文明新風尚。
每周四,大家都會相聚“開心小屋”。鮑美利身穿玫紅色上衣揮臂指揮著,在優美的琴聲中,老人們投入地唱著歌,臉上洋溢著快樂、幸福的神情。
而鮑美利也在這樣的生活氛圍中,因為心情愉悅,積極配合治療,體內的癌細胞消失不見了。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開心小屋綻放“魔力”使得鮑美利的知名度越來越大,更多的退休老人希望加入“開心小屋”。
讓愛心孵化,23家“開心小屋”飛揚落地
鮑美利考慮到小屋空間有限,靠自己一個人的精力遠遠不夠,于是,她動員大家,希望能有更多的家庭打開自家大門,辦出別有特色的“開心小屋”。她把這個想法告訴大家后,很快得到了老伙伴們的支持和認可。于是,曾經走進“開心小屋”的老人,一個個打開了自己家的大門。“開心小屋”也有了許多兄弟姐妹:“哆啦咪小屋”“耄耋小屋”“佳音小屋”……
同時,針對每個小屋的特色,鮑美利制定了不同的課程計劃,定期走進各種小屋為大家輔導聲樂課。
在鮑美利的帶領下,老人的臉上都出現了笑容,而且都喜歡上了音樂。對于進步很大的老人,鮑美利會組織大家為她開“演唱會”。從歌曲選擇,到化妝、場景布置都井井有條,而鮑美利的老伴則用攝像機拍攝,然后進行剪輯,最后刻成光盤,贈送給演唱者。
然而,就在各種小屋快樂地傳播著幸福和諧的音符時,2014年春節前,鮑美利的老伴兒蔣國煜因腦梗住院了……
其實,這已經是蔣國煜第三次病倒了,此時的他失去了行動能力,每天看到鮑美利來到病房,就會用含混不清的發音喊著她的名字:“鮑美利。”鮑美利上前緊握老伴的手,說:“我知道你的意思,明天我還會來看你的。”這時的蔣國煜點點頭,開心得像個孩子。
因為老伴住院了,很多人以為鮑美利會將“開心小屋”擱置,沒有時間和精力再教大家唱歌、再為大家排憂解難了,沒想到的是,她把家里家外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大家定期分組陪同鮑美利去醫院看望蔣國煜。
自此,鮑美利將自己的時間分成了三塊:第一塊是早上6點起床,到醫院里去看望老伴兒,陪老伴兒說說話,聊聊天;第二塊是到“開心小屋”去“視察”,指導大家唱歌、彈琴;最后一塊是休息。
每天早上她來到醫院后,病房里瞬間變得熱鬧起來,“快樂病房”總是充滿歡笑。
這天,鮑美利從醫院看望老伴回來后,按照計劃“下基層”視察工作,去“哆啦咪小屋”指導屋主龔慧秀彈鋼琴。
龔慧秀對鮑美利的到來很感動,在她看來,鮑美利教大家唱歌一分錢也不收,還將自己的退休工資作為基金,用在了“開心小屋”成員的身上。
到了周六下午,鮑美利則會到老年大學去教新學員聲樂課。她講的音樂理論清晰易懂,大家聽得很用心。為提升新人學習的信心,鮑美利請90歲的段汝文老人走上講臺,為大家歌唱。
高齡的老人竟能唱出百靈鳥般的聲音,臺下人紛紛鼓掌,同時對鮑美利的教學方法無比欽佩。
鮑美利用自己美妙的歌聲和樂觀的心態,將快樂傳遞給了無數老年朋友,使得社區的鄰里關系、家庭關系也出現了和諧動人的良好改變。2014年5月,在全國婦聯尋找“最美家庭”活動中,鮑美利再次上榜。而在這之前,她已先后獲得了“年度感動上海十大人物”“中國好人”等榮譽稱號。
如今,在鮑美利的帶領下,“開心小屋”如同蒲公英種子般紛紛落地,已經發展到23家,固定成員200余人。接下來,她將帶領伙伴們走出社區,將歌聲送進敬老院,用歌聲溫暖人心,用音樂傳遞老年人應有的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