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信明(1909~1963),湖北省大冶人,開國少將。曾任瑞金紅軍學校政治營指導員,第十軍八十七團團長、團政委,參加了中央蘇區(qū)反“圍剿”。曾任新四軍教導營隊長、挺進縱隊團長、軍區(qū)后勤部部長兼政委,華東野戰(zhàn)軍總留守處處長。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次子喬泰陽,原空軍后勤部副部長,空軍少將;小兒子喬曉陽,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原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2013年,《亮劍》導演陳健的又一部軍旅題材電視劇《掩不住的陽光》剛一播出就引起了很大轟動。少有人知道的是,這部電視劇是開國少將喬信明和夫人王玲的真實經(jīng)歷,而同名紀實小說的作者,也是這對富有傳奇經(jīng)歷的夫婦。
無論走到哪里,《掩不住的陽光》都是最重要的行李,一有空就細細翻看這本書,已經(jīng)成了喬信明、王玲夫婦5個孩子的共同習慣。2014年10月初,當筆者在北京采訪喬信明的次子喬泰陽時,他看著窗外厚重的霧霾,笑著說:“當天空蒙著厚厚的霧霾時,我們也有讓陽光照進來的辦法,那就是看書、寫字,讓心靈在陽光里徜徉。”
出生于湖北大冶的喬信明,因家境貧困從沒上過學。1929年加入中國共青團后,他開始自學,認字、讀書和寫字。一年后,21歲的喬信明加入中國工農(nóng)紅軍時,已經(jīng)能自如地看書甚至寫信了。由于作戰(zhàn)勇敢,學習能力突出,1932年11月,喬信明被選送到中央紅軍學校學習和工作。他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夜以繼日地看書、學習,10個月之后,被分配到贛東北根據(jù)地的喬信明,已經(jīng)文武雙全,是深得根據(jù)地領導方志敏欣賞的人才之一。
電視劇《掩不住的陽光》里,有很多堪稱傳奇的劇情,都是喬信明的真實經(jīng)歷。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33年,喬信明的雙腿嚴重受傷,做過手術后依然不能下地走路。但他卻沒有因此認輸,而是躺在擔架上指揮戰(zhàn)爭長達7年。喬泰陽說,戰(zhàn)場上的父親,曾經(jīng)瘦得只剩下一把骨頭,個頭嬌小的母親,一把就能將他抱起來。但即便如此,在無數(shù)個因為疼痛無法入睡的夜里,喬信明也會借著月光或手電筒看書和寫字。喬信明曾經(jīng)告訴孩子:“喜歡讀書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比如我躺在擔架上作戰(zhàn),因為腹有詩書不害怕,所以最終沒被敵人奪去性命;因為我喜歡讀書,才讓你媽媽愛上我,對我不離不棄。”
1949年,在北京進行腿部手術后,喬信明重新站起來。只是從那時直到1963年去世,疼痛一直陪伴著喬信明,伴隨他一日三餐的,還有苦澀難咽的中藥。“但是父親總是微笑著,從未在我們面前表現(xiàn)出他的疼痛。而且,只要回到家,他手里永遠都有一本書。而母親只要忙完家務,就會坐在書桌前寫文章。因為經(jīng)常熬夜看書、寫文章,母親30多歲時頭發(fā)就白了。”
讓喬泰陽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臥室的燈永遠要到深夜才會熄滅。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喬信明和王玲從不叮囑子女,要如何努力學習,但父母愛讀書的習慣,深深地影響了他們。從小愛讀書的喬家子女,學習成績都是學校里拔尖的。
1963年,多年病痛纏身的喬信明去世了。這之后,王玲一人撫養(yǎng)照顧5個兒女,但再苦再累,她看書、寫文章的習慣都沒有改變。“文革”期間被關進牛棚,王玲寫出了丈夫喬信明的革命史,多次修改、斟酌后,她用復寫紙謄了5份,分別寄給5個孩子。
2010年初,93歲的王玲彌留之際,孩子們拉著她的手說“媽媽不要走”時,老人用微弱的聲音說完“爸爸沒有走,媽媽也不會走”之后,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王玲去世后不久,她和丈夫喬信明曾經(jīng)共同創(chuàng)作的書稿《掩不住的陽光》,輾轉(zhuǎn)回到了孩子們身邊。看著厚厚一箱子的書稿,幾十萬字都是媽媽的筆跡,字體端正娟秀,書面整潔利落,沒有一個錯別字,兄弟姐妹們淚濕眼眶。那一刻,他們也終于明白了“爸爸沒有走,媽媽也不會走”的真正意義。是的,那些一生都把讀書視作呼吸一樣自然的父母,那些一讀書就會覺得陽光普照的人,永遠不會離開。
2011年,王玲去世一周年時,《掩不住的陽光》正式出版。5個孩子共同決定,用這本書的稿費和父母的遺產(chǎn),設立“媽媽基金”。錢并不多,但用來買書、出書已經(jīng)足夠,出父母生前的其他著作,稿費用來買書送給更多的人。因為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得:喜歡讀書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讀書人的身上,總有掩不住的煦暖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