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膽小、怯懦,挨了打也不還手,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時,父母總是很擔憂,
孩子將來怎么在社會上立足?那么,如何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勇敢呢?
孩子膽小怎么辦?總被人欺負怎么辦?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怎么辦?越來越多的父母焦慮孩子不夠勇敢,缺乏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融入新環境、新關系的能力。怎么讓孩子變得更勇敢呢?
讓孩子變得勇敢的首要條件,恰恰是父母能接納孩子的“不勇敢”。當無論自己是否勇敢,父母都一樣愛時,孩子就能確認: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父母愛的是現實中而不是他們心中期待的自己。他自然會獲得更多做事或與人交往的勇氣、信心和力量。
勇敢的基礎是穩固的依戀關系和安全感。我們常常借培養孩子勇敢和獨立性之名,要求嬰兒不哭才給抱;批評孩子認生;指責孩子在沖突時不知道還手……然而,我們越是逼孩子勇敢,越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否定,繼而心生恐懼,也就越發的膽怯。只有先和父母建立穩固的依戀關系,孩子才會在暫時離開父母時,不感到焦慮;只有內心充滿安全感,對自己、他人和世界有基本的信任和充分的信心時,孩子才可能更好地融入新的環境或構建一份新的關系。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和別人沖突時,挨了打卻不知道還手,這是怯懦的表現,并且常常為此而苦惱。事實上,要求孩子堅決還擊或者一味忍讓,都是在減少孩子的選擇,削弱他的力量。因為,當只能靠還手來證明自己的勇敢,或只能靠忍讓來證明自己的包容時,孩子已經處于對父母有條件的愛的恐懼中,從而失去了真正的力量來源:靈活。父母首先應該教會孩子保護自己,做出靈活的選擇,譬如警告對方、離開、還擊、找父母或向老師求助等等。除此之外,很多父母都沒有教會孩子對冒犯他的人堅定地喊“住手、不”,并且表達自己的訴求和情緒,那么又如何能要求孩子勇敢?
想要孩子勇敢,父母還需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當孩子好奇探索時,我們訓斥他搞破壞;堅持己見時,我們批評他任性;找我們傾訴煩惱時,我們沒耐心聽;做錯了事時,得到的不是我們的幫助而是羞辱……當我們習慣了用否定來打擊孩子的自信,用打罵來摧毀孩子的安全感,用聽話和服從與否來定義孩子的好壞……我們又有什么資格要求一個在家被我們欺負慣了的孩子,在外能變得自信、勇敢,不被別人欺負呢?
父母教養方式過于嚴厲苛責或溺愛嬌慣,也可能導致孩子缺乏勇氣,不夠獨立。如果父母苛責孩子完美,對孩子的失敗、錯誤缺乏包容,會導致孩子因為懼怕做不好而習慣退縮,不愿意去冒險。而父母溺愛、嬌慣,凡事替代包辦,則會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導致他自理能力差,對自己沒信心。與人交往時,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規則意識,不懂謙讓和妥協,最終被孤立。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勇敢、自信,就要鼓勵孩子多嘗試,包容孩子的失敗和錯誤,放手讓孩子自己多做,積累成功的體驗。當孩子確信事情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哪怕做不好,也不會被爸爸媽媽責備,自然會表現得更有勇氣和信心。
父母自身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也會影響孩子。一方面,很多父母自身就消極悲觀、缺乏膽識,或對社會的理解過于陰暗、負面,告訴孩子“不要相信任何人”“外面都是騙子”等等,讓孩子失去安全感,整日生活在恐懼之中。另一方面,很多父母總用“膽小”“懦弱”給孩子貼標簽,形成負面的心理暗示。證嚴法師曾說:“如果父母常常擔心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睋囊馕吨恍湃危卸嗌俨恍湃尉鸵馕吨卸嗌倏刂疲改傅目刂剖窃跍p少孩子的選擇,削弱孩子的力量,自然會讓孩子變得膽怯,缺乏勇氣。
最后,父母還要注意,不要曲解了“勇敢”的本意。勇敢,不是爭搶玩具時的霸道,不是集體勞動時的斤斤計較,不是睚眥必報。一個在規則中成功建構了自我,擁有良好品行和強大內心力量的孩子,會像水一樣柔軟、包容,卻擁有改變對方的能量。那些崇尚暴力,從不敬畏規則和界限的人,其實內心才是脆弱無力的,他們會逐漸被孤立而失去發展的機會。真正的勇敢,就如孟子所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比绻约豪硖潱词箤ζ胀ㄈ?,我也不去恐嚇;如果自己理直,縱然面對千萬人,我也勇往直前,這才是真正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