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談談依戀。很多人都聽過“依戀”這個詞,但其實并不清楚依戀是什么。簡單地說,依戀是一種連接,當你依戀某個人時,就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紐帶連接著你們,無論他去了哪里,無論他是生是死。依戀不僅關乎愛,還關乎生存,因為依戀就是歸屬感和受重視,為嬰兒未來的人際關系、成人后與人相處的能力奠定基礎。
孩子出生時,母子之間的連接已經存在。孩子睜開眼睛,會尋找媽媽的眼睛;媽媽也會尋找孩子,和他肌膚相親。有的媽媽覺得,孩子不僅是在看我,更是在看我的靈魂。這種深入內心的感覺就是依戀。孩子通過依戀去了解:我是誰,我怎么適應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怎樣運轉的,世界上的關系是怎樣的。
依戀創造因果思考能力。孩子由依戀的模式,創造出一個自我和世界的循環模式。從醫院回到家,孩子躺在床上,可能會四周看看,認為這個世界很酷,所有的事情都進行得很順利,感到很放松。然后,他會把自己的需要,通過“哭”的方式告訴媽媽。第一次哭,媽媽會先檢查一下尿不濕。更換尿不濕時,媽媽會看著他,說:“呀,漂亮的孩子,我愛你!你是不是不爽了呀?只要我們換完這個尿不濕,你就會爽歪歪啦!”需要被滿足后,孩子回到那個舒服的狀態里。幾個小時過去,孩子又開始哭。如果孩子沒尿尿,媽媽會給他喂奶。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看著媽媽,而媽媽也會看著孩子。他還會一邊喝奶,一邊用小手摸摸媽媽的身體;媽媽也會摸摸他的臉、頭發和小手。過了幾個小時,孩子又哭了,這次是因為無聊。于是,媽媽逗他笑,陪他玩……
這個循環周而復始,在孩子生命的前3年不斷地重復,尤其是前6個月。就像是由A導致B,由B導致C,如此循環往復。循環上百次、上千次后,孩子就形成了因果思考的能力。他知道做了一件事,結果會是什么;想得到一個結果,自己需要做什么。他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可以預見的,是一致的。長大后,他就知道想要做飯,要把食材放進鍋里加熱;想要上大學,需要好好學習。他會安排時間,規劃自己的未來。因此,因果思考是我們所有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種。
依戀與建立信任緊密相關。孩子如果哭了,有人在身邊;尿了,有人在身邊;餓了,有人在身邊……孩子就知道:無論怎樣,我的需求都會得到滿足。在這個世界上,有人無條件地愛我。于是,他建立了信任,而信任會讓人產生愛和安全感。
依戀還會促進孩子意識的發展。給孩子換尿不濕時,媽媽會說:“是不是很難受啊?馬上就換好了!”這就是同理心。孩子就會明白:無論發生什么事,這個人都會知道我在想什么,他知道我的感受;我的感受是有效的,是真實的。以此類推:我愛護自己的玩具,小朋友也愛護他的玩具,所以,我不能損壞小朋友的玩具,損壞玩具是不對的……這就是意識的發展,孩子理解別人的感受,能夠辨別是非對錯。
依戀,還關系到社會交往的能力。舉個例子:你看到一群小朋友正在打棒球,“我真想和他們一起玩,但是我不認識他們,如果他們不讓我玩怎么辦?讓我來想一下,我好像認識那個小男孩,我最好先去跟他說,他會讓我玩的。”這就是因果模式思考。然后你有了自信,“你好,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這就是信任。依靠意識發展的能力,你已經了解到那是一個群體,你要靠近那個群體,于是你會說:“我知道你們現在玩得很高興,我也想跟你們一起高興地玩,請問我們可以一起玩嗎?”于是,你就交到了朋友,學會了合作。
最重要的是,依戀會影響人格的形成。人格構成有以下因素:自尊、自信心、信任、個人能力、歸屬感、對他人的理解與同理心。在此基礎上,進而發展出社會關系和生活技能:影響力、交朋友的能力、與人溝通、合作精神、同情和憐憫他人的能力。而上述的所有因素,都跟依戀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