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其實,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我們可以從孩子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無條件的愛和信任,是孩子給父母上的第一堂課。我們常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然而現實生活中,真正無條件的愛,更多是孩子給予父母的。孩子不計較父母的貧富、美丑、名氣、地位,愛的就是父母本來的樣子。他們無條件地信任和依賴父母,甚至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給父母。
我常和孩子玩一個游戲,把他抱起來拋在空中,那一刻他不僅毫不恐懼,還會開心地大笑,因為他非常確信,爸爸一定會接住他!再反觀我們對孩子的愛,常常附加了很多條件,把成績好壞、聽話與否、表現優劣作為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時常把“再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了”“考進前三名,爸爸給你買部iPad”“看看別人的孩子如何如何”等掛在嘴邊。我們真的要問問自己:你對孩子的愛和信任,真的是無條件的嗎?
活在當下、不悔過往、不憂未來,也是孩子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珍貴品質。記得孩子兩歲時,我帶他去戶外玩。他看到雨后積水的小坑,總是開心地跑進去戲水。那種發自肺腑的快樂深深地感染了我,于是我也無憂無慮地和孩子一起蹚水玩。我們還常常看到,一只螞蟻、一堆沙子、一塊積木,都能讓孩子心無雜念地投入,任何煩惱轉頭就忘,享受著一種簡單的快樂。
而我們成人,往往已變得妄念紛飛、欲壑難填。整日里不是后悔過去,就是擔憂未來,喪失了對當下全然的專注力和簡單快樂的能力。或許有人認為孩子這樣做是因為幼稚,我們的行為則代表成熟。但是,什么是成熟?哲學家尼采說:“真正成熟的人,就是能重新找回小時候玩游戲的那種認真。”
忠于自己的感受、活出自我,也是孩子身上的寶貴品質。孩子都是活在自己當下感受中的,他們不會掩飾自己的情緒和情感。高興就是高興,生氣就是生氣,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孩子雖不完美,但是真實的。真實是信賴的基礎。而我們成人雖看上去完美,卻往往不真實,變得虛偽。
而在面臨各種抉擇時,我們又會發現,孩子永遠能最快地基于本能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而我們成人的選擇,往往只是為了迎合某些人的期待或符合所謂的社會規范。做真實的自己,也是我們需要向孩子學習的,正如孟子所言:“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
孩子身上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內在自我成長的動力和能力,同樣值得我們成人學習。試問,哪位父母沒被孩子不停追問過“為什么”?哪位父母沒阻止過孩子東摸摸、西碰碰?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求知是人固有的渴望,這些品質是主動學習的基本動力,使學習變得快樂。只要父母能懂得激發、鼓勵、引導和保護,孩子都是愛學習和探索的。
而我們成人卻循規蹈矩,對生活失去了熱情和好奇,變得傲慢無知。以愛的名義去禁錮孩子,自以為是地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毀掉孩子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常有人問我:“為什么以前對孩子好用的方法,現在不好用了?”不好用就對了!孩子在成長,而父母總在日復一日地重復昨天,不進反退,于是成了孩子問題的制造者和成長的阻力。
孩子身上的創造力、可能性和不批判的能力,往往也是我們成人匱乏的。我們的成長經歷中,有太多的“過來人”和經歷的事都在教育我們,這個不實用,那個不實際,于是我們變得功利、世俗、現實,習慣了唯一標準答案或非黑即白的自限思維模式。因為害怕犯錯和失敗而不敢再嘗試,越發失去了生命原始的活力和創造力,減少了自己的選擇,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而孩子的內心處于開放的狀態,蘊藏著一切潛在的可能性,他們不怕犯錯和失敗,不設限、不批判、尊重多元,始終秉持著正向、肯定、積極的方式去嘗試、去體驗、去過真實的生活。
“兒童是成人之父”,我們能從孩子身上學習的東西多不勝舉。最重要的是,我們做父母的要有一份覺知:我們的要求不代表一定正確,我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行為準則都不是唯一的,而只是一種選擇和可能。我們成人擁有更多的知識,但孩子往往充滿智慧。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智慧把我們帶回童年。”真正要達到人生的圓滿,就要做到老子所說的“復歸于嬰兒”。孩子比我們離未來更近,這個世界終歸是屬于他們的。所以,我們要對孩子心存敬畏,要有胸懷、勇氣和能力向孩子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