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語言文字所進行的各種口語和書面語活動,構成了人們非常重要的社會生活,這種社會生活可以稱之為“語文生活”(“語文生活”與“語言生活”表達的概念相同或基本相同,由于本文主要談語文教育,故而使用“語文生活”這一表述)。語文教育之目的,在于培養受教育者具有過好語文生活的能力。語文研究者和語文教育者,應該研究語文生活的狀況及其發展趨勢,研究語文生活需要人們具有什么樣的語文能力,研究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培養出語文生活需要的語文能力。這一觀念與“真語文”“語文即生活”“語用教育觀”等觀點基本上曲近工同。
一、語文生活
語文生活是一個新概念,十幾年前才由國人提出,較多運用、特別是用于語文教育領域還是近幾年的事情。當這一概念被應用于語文教育領域之后,有人可能會把它同語文這個科目簡單地聯系起來,以為語文生活就如同語文課堂那樣狹窄。其實不然,只要稍微用心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在教育普及的今天,在語言信息技術廣泛介入日常生活的今天,幾乎很少找到完全不使用語言文字的場合。因此可以說,語文生活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社會生活之一。沒有高質量、高品位的語文生活,就不可能有幸福而和諧的社會生活。認識語文生活的重要性,不僅是政治學、社會學、語言學的重要任務,也是語文研究者、語文教育者的重要任務。
語文生活雖然包羅萬象,伴人終生,須臾難離,但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甲,通過語言獲取信息。當然這里所謂的“語言”應作廣義理解,不僅包括口語和書面語,也包括伴隨口語的體態表情,伴隨書面語的各種符號,失聰人使用的手語,失明人使用的盲文,以及在特殊場合使用的語言衍生品和語言代用品,如旗語、燈語、電報、口令、計算機語言代碼等。廣義的語言是一個龐大家族,在現實語文生活中,這一大家族的成員或相互配合協力完成交際任務,或在特殊人群、特殊場合中完成特殊的語文任務。當然,這里的信息也是廣義的,包括語意、情感等。
乙,通過語言發出信息。人發出的語言信息有兩大基本類型:首發型和反饋型。首發型是他人或某社會群體主動發出信息,或者要求信息接收者給以信息反饋,如對話;或者不一定要求信息接收者給以信息反饋,如作家發表文學作品,科學家發表學術論文等。反饋型是對他人發出的信息給出即時反饋或延時反饋。口語對話基本上是即時反饋,信件來往基本上是延時反饋。不過電子郵件、博客、微信等新的書面語交流方式,可能有即時反饋、延時反饋等不同情況。
丙,信息加工及知識建構。甲乙兩方面是人的外部語文活動,通過這兩種“人際交際”的語文活動,實現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社團與社團的信息交換。丙是大腦內部的語文活動,是信息的內化,通過這種“自我交際”的語文活動,促成人的知識積累與建構、智慧成長與覺悟,完成人生的社會化進程。
現實語文生活中,甲乙丙這三方面往往相互作用、相隨而行。獲取信息后常要進行信息反饋,于是便有了甲乙的互動。獲取信息后需要對信息進行加工,進而將有用信息貯存起來,內化為知識或智慧;這便有了甲丙的關聯。發出信息是根據一定的智慧運轉程序從大腦里提取出合適的知識,然后進行語音編碼或文字編碼,配之以必要的體態表情等,發出合適的信息;這便有了乙丙的聯袂。
語言生活有共性也有個性。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職業等,語文生活就存在差異,甚至是重大差異。比如,從出生到大學這一人生時期,語文學習是最為重要的語文生活,這同人生其他階段的語文生活是不相同的。又如,在利用計算機、手機等現代信息設備進行文字輸入、網絡瀏覽、學術報告等場合,會更多地運用到現代語言技術,這種“人—機—人”的交際逐漸成為廣泛應用的語文生活。此外,不同職業的人,其語文生活也常各具特性,如語言學家、語文學研究者之語文研究,書法家之讀帖弄墨,語文教師之語文教學,詩人之調和平仄韻腳,律師之能言善辯,相聲演員之巧抖包袱,如此等等。這些與職業相關的語文特長,成就了各種語文專才。語文學習、語文研究和職業語文等,主要出現在特殊年齡階段、特殊職業人群和特殊的語文場合,可以稱之為“特殊語文生活”。與之相對的是“一般語文生活”。
二、語文教育
語文教育,是為了讓社會成員適應語文生活、過好語文生活以及培養語言專才而進行的有規劃的社會教育活動。理論上講,決定語文教育的目標與內容、評價語文教育的成功與缺失的依據,以及語文改革的方向與推力,都應當是語文生活。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語文生活,社會對人的語文生活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故而有不同的語文教育。西方古代的語文教育重視口語,例如古羅馬的精英們都重視演講藝術的學習。中國古代,特別是科舉時代,語文教育(小學)重視書面語,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目的主要是獲取功名,治國理政。近代,廢科舉,立新學,興白話,語文生活面貌一新,語文教育也為之一新,民國時期的國語國文課本,便是那時語文教育的縮影。當下之中國,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局面,語文生活出現在現實、虛擬雙空間中,碎片化的信息傳遞顯出“微生活”的若干特征。如此之社會,如此之語文生活,對語文教育也必然提出諸多新需求。比如閱讀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培養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養成終生閱讀習慣,已經成為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比如以“翻譯”為基礎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應當列入公民素質的清單;比如為了適應虛擬語文生活,需要掌握現代語言技術,熟悉虛擬語文媒體的用詞特點、語用規律和網民的交際習性等等。
對語文教育的評價,對語文教育各種爭論的評判,當然有不同的原則和標準,但其根本還是看適應語文生活的情況。
比如,語文教育界比較大陸與臺灣的語文課本,發現臺灣語文課本的文言文選篇要比大陸多。有人以此認為臺灣人講話具有較多的古雅成分,甚至認為臺灣在中華傳統文化方面保存較好,與語文課本中文言文選篇較多具有因果關系;于是便有提倡大陸語文課本增加文言文比例的呼吁,有反映這種觀點的實驗教材在編纂、試用,甚至還有把臺灣語文課本引來使用的,“兒童讀經”也曾熱烘一時。現在很少有人否認閱讀古籍、加強文言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有一個問題并沒有得到科學研究,那就是在當下語文生活中,文言文究竟起著什么作用?
文言文在當今語文生活中的地位,與白話文運動之前顯然不同。白話文運動之前,語文教育需要培養人的全面的文言文能力,既能熟練閱讀文言文,又能熟練用文言文寫作。而今文言文的閱讀仍很重要,但用文言文寫作的要求與古不同,除了少數專才外,只需要能在作文中適當引用些古文、有些文雅氣息也許就可以了。白話文運動之前,語文教育是單言教育,只教授文言文;其后的語文教育是“白話+文言”的雙言教育,白話文是“聽說讀寫”的全方位教育,文言文則基本上是閱讀教育。這種變化是語文生活的變化決定的。當下語文教育中,文言文教育的目標、選篇的數量和具體的篇目等,對“讀文言、寫白話”的語文教育觀點的評價等,都應從當代語文生活的需要去研究、去評定、去抉擇,而不能僅是大陸與臺灣兩地的對比,僅憑感性經驗。
再如,關于語文性質的爭論曠日持久,焦點是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靜心思之,平心論之,語文應當是兩性兼具。沒有人文性,何以會有課文美篇?何以能夠理解聽讀之意義?何以能夠通過說寫表情達意?沒有工具性,人文何以載行播傳?道、理何以通達化心?人文性包括文學、文化、政教等,強調到極致也許便是“文革”中語文課、外語課的樣子。工具性包括正音識字、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強調到極致也許便是當年語文課“一分為二”的情況,或是當年語文知識充斥課堂、考卷的情況;社會對當今語文水平滑坡舉出許多例子,如漢語拼音不會分詞連寫、標調符號用不恰當、“的地得”不會分用、應用文寫不妥帖、語文知識匱乏等,這是不是忽視語文的工具性造成的?
不管主張人文性還是主張工具性的學者,其實可能都承認語文兼具“工具”“人文”二性,其分歧也許主要表現在對語文應當如何定性,對不滿的語文現狀該如何改變,或是在大綱擬定、教材編寫、教學活動等層面應如何操作等;但是,究其分歧產生的原因,其實是如何處理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解決這一爭論,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從當代語文生活的需要出發來審視,可能會有幫助。
三、從語文生活看當今的語文教育
100多年來,語文教育取得了劃時代的進展,由“小學”(指“文字、音韻、訓詁”之“小學”)的單言教育發展到文白雙言教育(民族地區則開展了民族語言和國家通用語言的“雙語教育”),基本消除了青壯年文盲,并引入了一些虛擬生活的教育成分。語文教育總體上在跟隨著語文生活的發展而不斷變革,包括主動變革和被動變革。但是,從當下語文生活來審視當下的語文教育,也會發現一些不足。
在觀念上,沒有認識到語文生活對語文教育的決定性意義。制定語文教育的目標、規劃語文教育的內容、評價語文教育的效率、改進語文教育的思路、臧否語文領域的觀點等,都未自覺考慮語文生活這一根本性因素。語文學界對語文生活的狀況及其發展趨勢不明了,對語文生活的變化不敏感甚至表現出習慣性的排斥,不清楚語文生活對未來公民的語文能力要求,因而嚴重影響了語文教育的質量,制約了語文教育的發展,使得語文教育或只是順著學科的慣性前進,或是對國外做法、地區經驗做局部模仿甚至是跟風式借鑒,或是熱衷于“厚古薄今”式的回歸,回歸到古代的私塾教育,回歸到民國時期的課本。筆者并不是說語文教育必須故意擺脫歷史慣性,不能借鑒歷史及他者,而是說應當在理性指導下借鑒或是模仿。
在目標上,語文教育的定位多為概念性或是戰術性的。所謂概念性目標,就是很難對其瞄準,比如人文性、工具性等。所謂戰術性目標,就是教學大綱、考試大綱之類,即使這些大綱是合理的,以此為教育目標也是嚴重偏誤,因為嚴格來說它們并不是語文教育的目標。概念性目標使語文教育在朦朧中前行,在爭論中盤旋。戰術性目標不僅助長了應試教育,也禁錮了語文改革發展的思想翼羽。
在內容上,當前的語文教育嚴重滯后于當下的語文生活,具體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傳統的“聽說讀寫”觀需要完善與更新。比如“讀”,網絡信息的檢索與閱讀逐漸成為常態,所謂的淺閱讀、微信息正在深度影響人類的閱讀方式、閱讀習慣和閱讀質量,應及時改進教育內容。此外,由于通訊、交通的日新月異,世界范圍內的人口大流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與普及,雙言雙語人的批量涌現,使得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文化快速交匯融合。不久的將來,每個人都會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之中,但是現在的語文教育還是“聽說讀寫”,缺乏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自覺意識。
二是語文知識需要受到更多的重視。語文活動需要具有語言文字及相關知識的處理能力。將聽到的語音、讀到的文字轉化為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加工處理,離不開語言文字知識、相關的百科知識以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的思維方法等。將合適的信息從大腦中提取出來,并且因人因境轉化為語音或文字,得體地進行表情達意,也離不開一定的語文知識。此外,語文知識是人類科學知識的一個重要門類,從科學普及的角度看也不應忽視語文知識教育。與之相關的,語言國情教育、科學語言觀的培養等,幾乎沒有進入語文教育的視野。
語文教育內容的更新,是語文教育進步的重要體現,是關系語文教育全局的基礎性工程,涉及教師知識的更新、教學目標的更新、教材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更新、教學組織的變化等。教育內容滯后于語文生活,便導致語文教育的全面滯后。
在方法上,也大有改進之處。中小學階段的語文生活主要有二:真實語文生活和虛設語文生活。語文課之外的語文生活,比如與父母、同伴等的語文交際,乘車、購物、參觀、旅游等的語文交際,都是真實語文生活。對真實語言生活進行有效指導,是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因為“習得”是語文能力獲取的最佳方式。語文教學活動中的語文生活,多是教師精心設計的,并不真實。但虛設不同于虛假,應當盡量仿真,在仿真中讓學生得到真實體驗。教學中的虛設語文生活,若不重視其“真實性”,教師講課如“秀課”,學生日記不真實,作文“假大空”,不僅妨礙學生語文生活能力的正常發展,還可能產生教育倫理學的問題,招致“說謊”“虛假”之類的批評。
總之,語文能力是與計算能力、邏輯能力鼎足而立的人類最重要的能力,語文生活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社會生活,故而語文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具有超乎尋常的地位。社會對語文教育的批評抱怨,學生對語文教育的厭煩,語文教師的辛勞與無奈,語文學界的長期爭論,已經將語文教育推到了必須改革的歷史關口。語文生活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是語文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據,是語文教育改革的主要動力,是語文教育改革方向、改革效果的基本評價標準。但是,語文學界對語文生活的現狀研究不夠,對語文生活的未來發展沒有預判,對語文生活與語文教育的關系缺乏應有的理性認識。因此,這些方面的研究應當受到重視,盡快開展起來,應當盡快克服語文教育的理念、目標、內容和方法等與當下語文生活嚴重脫節的現象,培養未來的公民具有過好語文生活的各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