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了二年級上冊《小柳樹和小棗樹》一課,這篇課文以小學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形式出現,借小柳樹和小棗樹生長情況的不同,賦予它們不同的性格特點。
小柳樹因自己長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棗樹;而小棗樹不因自己長得沒有小柳樹好看而泄氣,也不因為自己能結又大又紅的棗子而自大,相反還夸獎小柳樹。通過它們之間的對話,讓學生懂得“要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不足”的道理。
執教者在學習字詞后,從整體感知入手,讓學生找出描寫小柳樹的句子——
小柳樹的腰細細的,樹枝綠綠的,真好看。
小柳樹的芽兒變成小葉子,她穿上一身淺綠色的衣服,真美!
小柳樹的葉子已經長得又細又長了。她在微風里得意地跳起舞來。
然后,安排了三個層次讀——
初讀,整體感知,說一說,小柳樹怎么樣?學生紛紛回答,小柳樹很美,很漂亮。
品讀,哪些字詞寫出了小柳樹的漂亮?教師和學生一起品味第一句,得出“細細”“綠綠”說明漂亮,并通過比較,明白疊詞運用的作用。此外,“腰”說明把樹當作“人”,很形象,很生動。
美讀,讀出美麗之形,讀出得意之情。
接著,找出描寫小棗樹的句子——
小柳樹看著小棗樹,樹枝彎彎曲曲的,一點也不好看。
她看看小棗樹,小棗樹還是光禿禿的。
讓學生品味、美讀,明白作者是如何運用準確的詞句和擬人的方法,把小柳樹寫美、把小棗樹寫丑的。
這節課我曾聽過好多次,過去一直有個困惑,低學段語文教學除了生字詞教學、朗讀教學以外,鮮有從言語本體、言語形式上開展教學的。我們是不是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了《小柳樹和小棗樹》后,不僅知道小柳樹美麗、漂亮、驕傲,知道小棗樹難看、寬容、大度,同時還讓學生在記憶倉庫里留下一些“言語圖式”——文本是如何寫出小柳樹和小棗樹特點的?我想,有這個必要。因為,三年級馬上要進行段的訓練,二年級要有一個拾級而上的過程,逐步培養學生學習句子構段的方法、寫句子抓特點的方法,為三年級打好基礎。
但是,接下去的一個環節教師卻讓學生找出小柳樹對小棗樹說的兩句話——
“喂,小棗樹,你的樹枝多難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棗樹,你怎么不長葉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然后,教師讓學生品味、美讀,讀出小柳樹的驕傲、自滿、得意洋洋。
接著,教師提出:“此時,你有什么話對小柳樹說?”學生紛紛舉手,小手“如林”:
“小柳樹,你太驕傲了!”
“小柳樹,你這樣看不起小棗樹,真是太驕傲了!”
“小柳樹,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
一個個天真爛漫的孩子,儼然成了一個個道貌岸然的傳道士。一句句貼標簽式的討教師歡心的話,就這樣誕生了。“驕傲”在教室里“滿天飛”。
這樣的例子很多,究其原因:一是教師認為這是必要的口語訓練,可以增加對文本的感悟;二是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許多公開課都是如此。
殊不知,我們應該因課而異,因勢利導,有所為有所不為,畢竟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這樣的驕傲滿天飛,學生言語水平在原地踏步。因此,必須內化文本語言,化消極語言為積極言語;運用言語形式,變消極語言形式為積極言語圖式。
評課時,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執教者。在第二次磨課時,我們把這個環節變為:讓學生運用前面學到的描寫景物特點的方法,如疊詞的運用、擬人方法的運用等,來說一說小柳樹的話。請看學生案例——
小柳樹覺得自己美麗極了,她在微風中一邊跳舞一邊得意地說:“喂,小棗樹,你多難看呀!全身光禿禿的,也不穿一件衣服。你看我多漂亮!穿著一身淺綠色的外衣,風兒一吹我的衣服還會飄動呢!”
小柳樹覺得自己美麗極了,她在微風中一邊跳舞一邊驕傲地說:“喂,小棗樹,你多難看呀!樹枝彎彎曲曲的,還不長葉子。你看我多漂亮!腰細細的,樹枝綠綠的,多像一個漂亮的小姑娘。”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變一變,滿天飛的“驕傲”不見了,濃濃的語文味氤氳了;思想品德式的語文課不見了,本色的語文課回歸了!
推薦理由
當前不乏貼標簽式的就文本內容表觀點、談看法的假語文。究其病根,在于沒有將語言文字的運用落到實處。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內化文本語言,化消極語言為積極言語,這才是本色的語文課。博主的這篇課堂觀察,在真與假的博弈中揭示了真語文的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