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語用,即語言文字運用。語文的本體是語言文字,語文應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教師在語文課上要著眼于語用教語文,學生在語文課上要著力于語用學語文,使語文課的教學過程切實成為訓練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引導學生和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和語言文字構成的文本對話,讓學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間穿行,品味語言,體味文字,學會語言文字運用。因此,真語文就要以語用為宗旨,將語言文字運用作為語文教學的基本立足點,把訓練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技能和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素養作為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和任務。
漢語言文字內隱著民族的思維脈絡,體現著民族的思維邏輯和特征,因此語言文字運用和民族思維方式是分不開的,強調語用能力的訓練必須與思維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漢語言文字又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詩意性、審美性等特征,因此,語用能力的訓練和審美能力的培養也是密不可分的。筆者認為,真語文的語用目標,是由語用基本能力、語用思維能力和語用審美能力構成的。
一、語用基本能力
真語文的語用目標和任務,就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用基本能力。對此,我國許多語文教育家做過透徹的論述,近現代以來的一系列有關語文教育的章程和文件也都有明確的闡釋。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語用能力訓練與培養,是語文課程必須把握的基本目標。葉圣陶曾經反復強調,“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不可偏廢,必須一把抓”。隨著國際交往活動空間的擴大,現在有些專家強調要拓展漢語文教育的國際視野,又提出了漢語言文字“譯”的能力,即加強漢語言文字翻譯能力的訓練,這也是真語文應該重視的語用目標。
語用能力的訓練教學與生活相聯系,是真語文實現語用目標的重要法則。語用與生活是密切相關的,語用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才會有語用的生成。我們要從這種語文生活觀的認識出發,來把握真語文的語用目標。劉國正曾經指出:“語文天然是與生活相聯系的,它產生于生活,服務于生活。人們用它來反映生活中獲得的知識、印象、思想、感情等等。語文的實際運用,不能脫離生活,脫離了就會黯然失色,‘江郎才盡’。”[1]他還曾經多次強調,語文的運用與生活密切相關是語文的特性,離開了生活,語用也就沒有意義了。語文與生活所具有的血肉一體的關系,決定了語用訓練只有同生活相聯系,才能使語用教學生動活潑,取得好的成效。否則就會枯燥乏味,勞而寡效。
語用與生活相聯系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客觀要求,符合學生語用學習的內在規律。在語用目標的實施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語文教學的社會性決定了語用訓練必須與生活相結合。所謂社會性,包括兩層意思。其一,語用學習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語文課堂、課外生活、家庭和社會活動構成了語用的廣闊空間。“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運用語文。只要運用語文,就給學生以影響。”[2]其二,語文天然與生活聯系在一起,語文反映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離開生活,語文就沒有了實際內容。因此,真語文的語用目標要求語用學習不可脫離生活,否則語用學習也就喪失了生活價值。總起來說,這兩層意思說明語用與生活相聯系的空間有著普遍性,也說明語用學習與生活相聯系的過程有著天然性。二者疊加,語用教學與生活相聯系也就成為達成語文課程語用目標的必然選擇。
二、語用思維能力
語用的過程是思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它與語用學習的質量有直接的關系,語用能力的形成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因此,要達成真語文的語用目標,語用教學就必須與思維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把思維能力的訓練作為語用目標構成的重要方面。
思維能力是概括地、間接地認識事物本質規律的能力。它通過語言(第二信號系統)對觀察、記憶、想象等能力起著調節作用。就思維形態來說,思維能力包括形象思維能力、靈感思維能力、批判和創造思維能力。而語用學習活動則具有發展思維能力的特有條件,實際上,發展思維能力是漢語言文字特點和語用本體的內在規定。在語用教學的過程中,切實把握好語用訓練和思維訓練的關系,會取得二者雙贏的教學效益,這是在深入認識漢語言文字特點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因為,漢語言文字具有象形性、情感性、詩意性、審美性等特征,這就決定了它具有廣闊的聯想、想象的天地。漢語言文字又是民族文化的高度體現,潛存著深厚的意蘊和思維空間,凝結著民族豐富的思維創造積淀;以形表意使漢語言文字具有不受時空限制的可理解性,最能拓展人的思維想象空間,有利于思維智能與創造力的開發;漢語言文字所具有的“一詞多性”“一詞多義”的表意靈活性,也有利于多層次、多角度、立體交叉的語用思維的發展;漢語言文字的結構及其聲調變化的豐富多彩,使漢語言藝術(如詩歌)的形式美、含蓄美、音韻美達到頂峰,極易吟詠和誦讀,啟發思維聯想和想象;漢語言文字既具有適于藝術表現的寫意特性,又具有極強的理性化和邏輯化特性,有利于多種思維結構的合成。漢語言文字構成的思維創造魅力,在語用學習活動中自然會成為活躍學生思維、拓展學生思維的觸發點。
語用思維能力的訓練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達成語用目標的重要一環。語文課改的實踐也充分證明,只有加強學生的語用思維能力,才能抓住語用教學的根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備了這種語用思維品質,那么,就會以這種語用思維來把握語用的規律,解決語用的問題,從而實現真語文課程的語用目標。
語文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語用思維能力,特別是批判能力和創新思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語文教學的語用本體包含了嚴密的科學性和鮮明的藝術性,其聽、說、讀、寫的語用目標要求,蘊含了豐富多樣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因素。緊緊把握語文教育語用本體構成的這一特點,寓批判性、創造性思維訓練于語用教學的過程,指導學生以批判性、創造性思維進行聽、說、讀、寫的語用學習活動,更有助于實現真語文課程的語用目標。
三、語用審美能力
語用的過程也是審美的過程,語用訓練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是融鑄于一體的。或許有人認為語文課程的主要目標是語用教育,應當著力于聽、說、讀、寫等語用能力的培養,強調什么審美能力,只能造成語文課程目標的多元化,顧此失彼,無助于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這是對語用審美能力培養的一種偏狹認識,偏頗就在于把語用訓練和審美能力培養分割開來,對立起來。其實,語用訓練和審美能力培養是一個整體中的兩個方面,是有機同構的,語文教學完全可以在開展語用訓練的同時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把語用訓練和審美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
葉圣陶早就指出,進行美感(即審美)教育,培植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語文教育懸著的明晰目標”,并且強調說明,學生具有了審美的本領,“豈但給你一點賞美的興趣,并將擴大你的眼光,充實你的經驗,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發展”,達到“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受用”的目的,使自己能夠辨真偽、識善惡、分美丑,自覺地投身到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新生活的事業中。葉圣陶還曾把語文教學中對課文的鑒賞(審美實踐)比作采礦,“你不動手,自然一無所得,只要你動手去采,隨時會發現一些晶瑩的寶石”[3]。這就更加形象地說明,語用教學與審美能力培養有著不解之緣,審美能力不僅是語文課程所不可忽視的目標之一,而且加強審美能力培養有助于提高語用教學質量。
語用訓練與審美能力培養有著難解難分、血脈相承的特別關系。語文教材中編選的課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則創造出來的”文質兼美的典范佳作,是集中反映自然、社會、藝術、科學、語言等美的結晶。它們不僅是語用教學發現“晶瑩的寶石”的豐富礦藏,而且說明審美能力培養和語用訓練一樣,是語文教育語用本體所決定的不可推脫的分內任務。尤其是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其特有的教學本分,而且它和語用訓練的關系,更是互為依傍,不可分割。文學文本有著精美的語言運用藝術,展示出美的藝術境界;而美的藝術境界本身,又豐富并加強了語言運用的藝術表現力。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可抓住精彩傳神的關鍵性字詞語句,把學生引入文本所展示的優美境界,使他們在美的藝術享受中得到熏陶,提高審美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抓住使人心靈顫動的意象、情景和形象,引導學生反轉過來深入體味、領悟文本的語言藝術技巧,提高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不言而喻,這種所謂“披文入情”的過程,也就是語用教學和審美能力培養密切結合、有機統一的過程。這樣把語用訓練和審美能力培養融于一體的教學,才是高質量而有生命力的。
就普遍的語用教學現象來看,審美能力培養能夠深化語用教育,二者互為依托、相互促進,是不容否認的教學事實。如詩歌中的意境美(《望天門山》“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氣勢開闊,意境高遠);散文中的構思美(《海市》以假襯真,構思奇妙新穎);小說中的形象美(《荷花淀》里的水生夫婦,《普通勞動者》里的將軍與小李各具特色);議論文中的說理美(《崇高的理想》逐層論證,說理透辟);說明文中的情趣美(《蟬》在說明中兼用文藝筆調,風趣形象)等等。在教學中,從這些不同的審美角度、不同的審美層面,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和理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又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從表層性的體味感知到深層性的領悟理解,達到從藝術審美這個更高的層次把握課文,從而深化語用教育,提高語用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總之,語用訓練和審美能力培養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
參考文獻
[1][2]劉國正.語文教學與生活[J].中學語文教學,1993(2).
[3]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