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境教學是為了提升學生在特定語境中所需的具體的語文能力,而運用語境理論來指導教師教語文與學生學語文的教學。具體而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語境理論為指導,順應教學語境的變化,遵循語境教學原則,根據語境教學特點和語境教學途徑,運用語境設計法、因境定教法、語境教學法和語境評價法,教給學生語境知識,指導學生掌握語境學習法,切實提高學生生活需要的語文能力。[1]
探索語文教育發展史,是否將語境教學引入語文教學,恰恰是傳統語文教學和現代語文教學的分水嶺。皮特·科德指出:“傳統認為,語言是一個‘語言的’語言學概念。它很少關心‘適合性’這一概念,也不考慮語言行為對不同社會環境的反映方式。而現代語言教學的一個很大的優點是,它較多地從社會的角度來對待語言,并且注重語言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的交際功能問題。”[2]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語文教學就語言學語言,很少結合語境來指導語言學習。結果,學生所掌握的只是一些靜態的語言知識,嚴重制約了學生的符合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的提高。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應引入語境理論,語境教學應是未來語文教學的發展方向。
一、語境教學:科學性質對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
教學是一種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的,在特定時間由師生雙方在特定場合進行的交往實踐活動,即交際活動。語文教學是在特定時間由師生雙方在特定場合進行的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為宗旨的交際活動。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個言語交際過程,是課堂語境因素隨著教學內容變化而演進的交際過程,伴生于這一交際過程的語境因素對語文教學成功與否起著重要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課堂交際語境中的某種語境因素,也可以根據需要引入某種社會文化語境因素,還可以和學生一起創設與這種言語交際能力一致的虛擬語境為教學服務。
語文教學目標的達成也離不開語境。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并不是一種抽象的東西,而是與特定語境相適應的具體的言語交際能力。培養這種能力需要提供、創造與這種言語交際能力相應的語境因素。
口語交際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和語文綜合性學習等,無一不是語境教學。以閱讀教學為例,李海林早就指出,閱讀教學實際上就是語境教學。[3]閱讀活動的核心是理解,閱讀的實質是學習如何理解語篇。而恰當的語篇理解需要合理地借助語境,聯系語篇的具體語境。語篇所在的語境制約著閱讀理解的水平,并對文本內在含義起到解釋作用。任何語篇都存在于特定的具體語境,如語篇的出處以及語篇的上下文語境;在此之前或之后所產生的其他文本也可以成為該語篇的語境,如作者的其他文本,同時代其他人的作品,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相同主題的作品等。不顧語境,將課文當成孤立的對象,脫離上下文而斷章取義,或者把概念化的時代背景與文本宏觀地牽連,都將導致文本誤讀。
閱讀主要是在篇章格局基礎上建構情景模型。語篇理解存在三大表征:表層編碼,記住語篇中的文字和語句,知道表層信息;篇章格局,積句義成段義,聯系段義歸結為語篇意義;情景模型,能結合文本的上下文,與讀者原有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相關聯,在語篇的命題表征與讀者的背景知識相互作用下,經推論而形成對語篇內容的心理表征。這三種表征,相互關聯,逐層提升。閱讀水平較好的讀者,通過表層編碼,建立篇章格局,在理解語篇命題網絡的基礎上,建構情景模型;閱讀水平較差的讀者,或者停留在表層編碼,或者跳過篇章格局,把所讀的東西強行拉入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徑直以情景模型解讀表層編碼。[4]因此,閱讀本身就是語境理解,閱讀教學就是借助語境因素指導學生學會理解作者書面文本的一種言語交際活動。
二、語境教學:漢語規律對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
語文教學要遵循漢語規律和特點,根據漢語規律和特點開展教學活動。而漢語規律和特點表明語文學習離不開語境的運用,語文教學要根據漢語語境開展教學活動。
語言有缺漏性特點。在交際活動中,語言材料是有限的,而人們所要表達的主客觀世界卻是無限的,語言并不是自足的,也不是決定一切的因素。因此,只根據話語來理解說寫者所傳遞的信息和感情,是遠遠不夠的。話語在交際活動中會隨著語言環境而改變自己的內容,只有把語言放到言語交際環境中,把語言與構成言語交際環境的各種因素聯系在一起,才能顯示出它的功能、意義及正確與否。對言語片段的理解必須考慮構成這一片段的各個要素即存在的語境,準確分析環繞這一片段的各個語境要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靠自身的言語來組織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適時地聯系語境因素如情景語境因素和社會文化語境因素等,利用它們來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手段,克服那種脫離語境,孤立、片面、靜止地分析言語片段的傾向,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漢語具有意合性特點,漢語表達很少受語法形式方面的限制,詞類和句法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沒有時、態、體、數等形式變化,句法靈活多樣。而且在語義表達上,只要意義有關聯,就可以組合到一起。其基本組合規律就是徐通鏘先生指出的漢語語義規則,即“已知的信息統率、駕馭未知的信息,其在語言中的表現形式大體上就是‘前管后’或‘上管下’,即前字管轄后字的組配選擇,上句啟示下句的語義范圍和陳述走向”[5]。這表明在漢語表達中,前面的話題控制著后面所表達的內容的范圍,控制著選擇什么樣的材料和語義表達走向。這一規則決定了要正確理解詞語、文句和篇章的內涵,就必須根據特定的上文或下文提供的語義場,勾前連后,從整體上把握文章意圖,領悟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意思。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運用語境教學原理引導學生學習,符合漢語規律和特點對語文教學的根本要求。
三、語境教學:語文教學范式轉換的助推器
語文教學范式是指“語文教師群體對語文教學共同的認知、公認價值和常用技術的總和”[6]。不同的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語文教學范式。李沖鋒認為,我國語文教學范式存在著接受范式、導學范式和對話范式。[7]其中,對話范式則是新時代所倡導的語文教學范式。接受范式的語文教學“一是缺乏讓學生參與言語實踐的生動活潑的交際情境;二是缺乏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言語交際任務;三是缺少提供具體的言語環境中開展言語交際實踐的機會”[8],因而傳統的語文學習往往導致學生不能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遷移到真實的生活語境中去,無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語文問題,割裂了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對話范式的語文教學,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真實語境密切關聯,語文教學要在帶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的言語交際實踐活動中進行,要給學生提供數量足、質量高、成系列的言語實踐活動的語境,為學生在生活中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創造條件??梢?,語境教學是達成對話教學的助推器,是實現語文教學范式轉換的助推器。
無獨有偶,榮維東對作文教學范式進行研究,他認為作文教學存在三種范式,即結果(文本)中心范式、過程(作者)中心范式、交流(讀者)中心范式。其中交流(讀者)中心范式就是交際語境寫作范式,交際語境寫作是解決我國寫作教學問題的科學理論,是我國寫作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方向。[9]這一研究成果也與李沖鋒歸納的接受范式、導學范式和對話范式相對應,即接受范式時期寫作教學盛行結果(文本)中心范式,導學范式時期寫作教學出現過程(作者)中心范式,對話范式時期寫作教學應走進交際語境寫作范式。這在一定意義上將語境教學推向臺前。
四、語境教學:語文教學糾偏的重要手段
我國語文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又大都可以歸結為嚴重缺乏語境意識。第一,缺乏上下文意識。在作文教學中,不善于根據語體要求選用相應的文體,存在語體單一化(重文藝語體)、文體單一化(重文藝散文)傾向;在閱讀教學中,出現層層肢解的現象,存在脫離文本整體片面分析思想內容的傾向。第二,缺乏情景語境意識。閱讀教學不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和課堂情景,一味地滿堂灌、滿堂問、滿堂聲光電現象時有出現;作文教學缺少真實的寫作任務、特定的寫作處境和真切的讀者對象;口語交際教學不提供真實的生活語境。第三,缺乏社會文化語境適應意識。既不注意根據漢語文化語境規律教語文,也不注意順應社會文化語境的變遷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在當下這個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時代,一些教師仍然墨守成規,采用一元主導的灌輸方式開展語文教學。這顯然不符合時代發展潮流,不可能在思想教育上和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上取得成功。
開展語境教學,則有利于我們改進語文教學現狀,變假語文為真語文,真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如堅持運用上下文教學法,就有助于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圍繞課文的上下文展開活動,避免游離文本的現象出現;運用情景語境教學法和虛擬語境教學法,可以使所學知識和技能成為特定語境中解決生活問題的需要,便于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語境教學代表了語文教學的發展方向,能夠改進語文教學現狀,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使語文教學更具民族性、科學性和現代性。
參考文獻
[1]孔凡成.語境教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9.
[2]皮特·科德.應用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1983:12.
[3]李海林.語境學與語文閱讀教學[J].語文學習,1993(11).
[4]王榮生,宋冬生.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4.
[5]徐通鏘.基礎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87.
[6][7]李沖鋒.語文教學范式[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27,30.
[8]倪文錦,歐陽汝穎.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89.
[9]榮維東.交際語境寫作:我國語文教學的發展方向[J].語文教學通訊(C),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