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非理性主義在我國的盛行,語文教學領(lǐng)域興起了一股去理性、反理性的思潮。然而,放逐理性卻給語文教學造成了諸多問題和不良后果,這就不得不令人深思:語文教學真的可以讓理性缺席嗎?本文不揣冒昧,就相關(guān)問題談?wù)効捶ā?/p>
一、問題揭示:理性缺席的語文教學
哲學意義上的理性,是指在一定的規(guī)則下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或認知的能力,以及對行為和目的進行質(zhì)疑、反思、批判的精神。
但是,理性不是普遍的和抽象的,而是境遇性的和具體的。[1]具體到語文教學,理性常被稱為“理性分析”,它是指深入文本內(nèi)部探究其各個構(gòu)成要素的屬性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分類、比較、類比等思維活動,逐步分析和推導,從而把握語言文字深處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在這里,理性或理性分析不僅是一種能力,而且也代表了一種理智的態(tài)度和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人生是需要理性的”,“理性不僅是教學的條件或工具,而且也是教學活動所應(yīng)追求的目標之一”。[2]但是冷靜地觀察和分析當前的語文教學,我們分明感到理性的缺席,可以說,在時下的語文教學中正逐步呈現(xiàn)出一種去理性、反理性和唯感性的傾向。一方面是整體感知、情感體驗、直覺體悟等感性的語文學習因素被過分張揚,作用被放大,似乎僅有它們就足夠了;另一方面是輿論的強音從根本上就反對和抵觸理性分析,認為“理解課文并不需要分析,需要的只是豐富的感性”[3],更有人提出“以感性體驗代替理性分析”[4]。在現(xiàn)實中,只要不想落得一個“落后”的名聲,那就干脆舍棄理性分析,或者趕緊加入貶斥理性的行列??傊?,“語文教學當前的狀況可以用‘感性的語文’來形容,理性缺席,感動成了目的本身,抒情成了唯一的手段”[5]。
由于理性(包括它所蘊涵的理性精神)的缺失,我們的語文教學常常停留于感覺和印象,“不能層層深入,而是在表面滑行”[6],沒有引導學生深入細致地分析課文,造成了“上和不上幾乎一個樣”的后果;放任學生對文本的情緒化解讀,而不對它們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加以必要的反思和追問,多元解讀成了想當然的臆說,各種奇談怪論層出不窮;學生的思維未能達到澄明而確切的狀態(tài),他們從文本中所得的僅是一些不可言傳的模糊感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放逐理性,已經(jīng)給語文教學造成了許多問題和不良后果。要改變這些狀況,我們首先必須消除對待理性的簡單化思維和不正確認識。
二、概念辨析:認清語文教學反理性的盲目性
在當今這個非理性主義異常盛行的年代,理性的面目已經(jīng)被涂抹得模糊不清。在認識上,語文教育界往往將理性混同于理性主義,于是在批判理性主義的同時也反對理性;在實踐中,人們擔心理性分析會像過去的理性主義教學模式所做的那樣——抽象肢解文本,于是就拼命地抵制它。
實際上,理性并不等于理性主義,理性分析也并不必然導致抽象肢解文本。這就是說,由批判理性主義走向反對理性和理性分析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我們必須對此有清醒的認識。
1.理性不等于理性主義
由于理性主義完全擰干了語文教學的情意內(nèi)涵和感性情調(diào),給它造成過致命的傷害(在20世紀末的“語文教育大討論”中,人們對語文教學中的理性主義展開過集中批判和討伐),因此當前的語文教學強化人的內(nèi)心感受和情感體驗,有其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矯枉不能過正,認識到理性主義教學模式貶抑感性和非理性因素的錯誤,并不是排斥理性的理由。因為,理性與理性主義不是一回事。理性主義夸大了理性的作用,盲目地壓抑和控制感性及非理性,走向了理性的專制和獨斷,是一種抽象的、絕對的理性觀,或者說是理性的一種異化狀態(tài)。
實際上,如果我們不將理性抽象化、絕對化的話,那么真正的理性雖然“借助于邏輯的手段,但又不等于純粹邏輯的思維能力;它與想象、經(jīng)驗、體驗、激情、欲望等相對立,但又與這些感性的或非理性的因素保持密切聯(lián)系”[7];它不僅不排斥感性,相反認為只有通過感性的積累,才能達到理性的境界。我們可以抵制理性主義,但不應(yīng)盲目排斥理性。
2.理性分析并不必然導致抽象肢解文本
理性分析并不能與抽象肢解文本畫等號。“抽象肢解”雖然也是一種分析,但它是一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抽筋剝皮式的分析,比如脫離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分析段落大意、脫離具體的語言文字和課文場景分析人物性格、孤立地分析詞句之類。
真正的理性分析既是對部分的精細了解,同時又關(guān)注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且是與感性結(jié)合在一起的,并不必然導致抽象肢解文本。譬如在《孔乙己》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將“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的孔乙己與另外兩類酒客——即同樣靠柜外站著喝酒的“短衣幫”和“踱進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長衫主顧”——進行類比和比較,找出其相同和不同,進而推知孔乙己“站著喝酒而穿長衫”所反映出的思想實質(zhì):與“短衣幫”一樣生活貧困、地位低下,卻又迷戀“長衫主顧”的身份和地位,不愿與勞動者為伍;他是孤立的一個“唯一”,注定得不到所有人的同情,他凄涼地死去也是必然的結(jié)局。這樣的分析并未脫離具體的感性場面即課文情境、人物形象等,并且是在與課文另兩類重要人物“短衣幫”和“長衫主顧”的類比和比較(類比和比較其實也是一種聯(lián)系)中把握孔乙己的生活處境和思想意識,怎能說是抽象肢解文本呢?更何況,整體須由部分來規(guī)定,離開對部分的精深解讀,所謂整體感知必會失之空洞,顯得籠統(tǒng)和浮淺。
三、價值重估:語文教學不可缺失理性
如上文所述,盲目的反理性思潮已經(jīng)給語文教學造成了不良后果,這表明語文課堂固然需要感性的渲染,但也不可缺失理性的參與,任何一個單項因素都不足以成全美好的語文教學。在消除對理性的種種誤解后,我們應(yīng)當重估它在語文教學(本文主要談閱讀教學)中的價值。
1.有深度的語文教學:不可缺失理性
語文教學強調(diào)體驗感受,突顯了語文的感性色彩,但并不意味著語文要與理性絕緣?!叭绻晃兜刈寣W生去體驗,必然導致教學的淺薄化?!盵8]理性分析作為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它的作用是通過歸類、比較、類比和推理等思維活動,超越所感知的言語信息,直達文字深處,從而能夠?qū)⒄Z文教學引向深入。
一般說來,語文教學是從感知課文內(nèi)容進而獲得相應(yīng)的情感體驗開始的。這是一個主體與文本相合的過程,它使主體設(shè)身處地地感受文本,沒有這樣一種狀態(tài),將難以實現(xiàn)對文本深層次的理解。但是,體驗主要還只是對文本的感性把握、直觀感受或“直接賦予性,即通常所說的直覺”[9],雖然也包含一些認識乃至某種程度的領(lǐng)悟,但總體上還是情緒化的,未經(jīng)深思熟慮,尚處于淺層次,并且具有很強的模糊性。質(zhì)言之,直觀體驗還遠未達到對課文的豁達貫通、透徹理解的程度。
而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還在于引導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涵和意義,而不是囫圇吞棗、淺嘗輒止。閱讀質(zhì)量的高低也正取決于理解的深度和廣度。要做到這一點,僅靠感性體驗是不夠的,還需要發(fā)動學生的理性思維的作用,將零散的、粗略的感性認識加以歸納整理和抽象分析,超越所感知的信息,往文本深處開掘。
就運思方式和作用而言,理性的開掘是一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過程,經(jīng)過橫向聯(lián)系和縱向挖掘,可以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可以幫助我們看清客體的內(nèi)在和外延,從而獲得更豐富、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學生閱讀魯迅的小說名篇《狂人日記》,一般都會被文章的情節(jié)打動,對“狂人”的瘋話和怪異行為有較多的體驗和感受,對他的遭遇給予深深的同情,但僅僅限于對“狂人”個人的感受和同情,顯然是不夠深入的。因此,需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分析“狂人”悲劇產(chǎn)生的原因,分析“狂人”的臆想瘋話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分析“狂人”作為典型形象的深遠社會意義,啟發(fā)學生認識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這樣,學習者才可以逐漸把握小說的深廣意蘊。
2.維護語文教學的正當性與合理性:不可缺失理性
“分析又總是伴隨著批判,在一個富有分析精神的人的眼里,不存在既定的真理,一切命題都要經(jīng)過理性判斷,才能被接受或是被拋棄?!盵10]因此,理性分析不僅關(guān)涉知識的深刻性,而且也關(guān)涉對知識的正當性與合理性的質(zhì)疑或辯護,代表著一種嚴謹求實、敢于批判反思的理性精神。新課改以來,在語文教學中較普遍地盛行著“怎么都行”(即想當然臆說文本)的非理性主義閱讀觀,在這種情況下,重提理性分析,為語文教學注入嚴謹求實的理性精神,可謂正當其時。
的確,由于文本本身的多義性以及學習主體的差異性,即便是面對同一文本,不同人的體驗也是各不相同,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而存在未必都合理,不能否認學生的多元解讀也有正誤之分,當前有些教師卻放棄了對多元解讀的價值引導和規(guī)約,甚至無原則地迎合乃至鼓勵了許多不合理的解讀,以至于多元解讀滑向了主觀主義和極端相對主義的誤區(qū)。譬如有學生學《歸去來兮辭》時感嘆陶淵明太迂,認為他應(yīng)該在官場“撈”到足夠的錢后,再回歸田園過富足閑適的生活。對于這些脫離文章基本價值指向,有悖于人類正義和倫理規(guī)范的說法,有些教師居然不加指正,還連連表揚學生有獨到的想法和見解。長此下去,不僅會使學生養(yǎng)成閱讀文章輕率、任性的態(tài)度,而且還會導致學生善惡不分、價值觀念顛倒錯亂,這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盡管我們要鼓勵和寬容學生的多元化、個性化體驗,但是引人向善、維護良善和正義,則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應(yīng)堅守的基本原則,語文教學自然也不能例外。既然學生的體驗未必都是積極的,那么教師就應(yīng)當引導他們運用自己的理性對其進行反思和檢視,學會辨別和選擇正確的價值觀。
一要指導學生學會反思自己在體驗中形成的想法,哪些是想當然的臆說,哪些是在文本或語境所規(guī)定范圍內(nèi)的合理言說;二要指導學生把體驗中所形成的觀點與人類公認的價值規(guī)范或共同價值觀進行比較,在共同價值觀的關(guān)照下對那些不合理的價值判斷和選擇進行甄別和修正,以確保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提升語文教學的自覺性:不可缺失理性
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長于感性體驗而短于理性分析,強調(diào)“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訴諸人的感覺、直覺和語感,教師幾乎不傳授語文知識,也很少講解分析,學生所獲得的不過是一種混沌狀態(tài)的綜合感受。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學習的盲目和低效。沈仲九曾指出:“從前學習國文,總是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只好暗中摸索,摸索得多了,總有碰到通的機會,但是已經(jīng)夠苦了?!盵11]總之,這是一種自發(fā)狀態(tài)或者經(jīng)驗主義的教學方式,茫然而低效。
當前有些語文教學將自己局限在感覺、直覺層面卻有意無意地淡化乃至拒斥語文知識和理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算作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現(xiàn)代版,他們看到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注重學生親身感受體驗文本的優(yōu)長之處,卻忽視了它混沌而低效的局限。我們認為,青少年學習語文的時間畢竟有限,語文教學應(yīng)當在有限的課時內(nèi)引導學生確切而又高效地理解文本,應(yīng)當具有高度的自覺性,不能退回到僅憑經(jīng)驗、“暗中摸索”和朦朧籠統(tǒng)的落后狀態(tài)。理性分析對于把握文本的內(nèi)在精妙,對于結(jié)束暗中摸索的路程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的自覺性,對于確切地把握文本,都是必不可少的。
哲學家羅素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即“分析促進知識的進步”。他認為,分析就是使思想明確化、清晰化,模糊的認識變得確切了,人類的知識也就進步了。分析式教學可以提升知識學習的確切性,主要因為它是一個引導學生以已學知識為基礎(chǔ),由已知推論未知的過程,這一過程注重對部分或構(gòu)成要素的特征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精細了解,要求做到持之有據(jù)、步驟清晰、思維縝密,因而有助于使模糊的感受或想法變得明確。這對正處于發(fā)展中的學生來說十分必要,因為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和發(fā)展必須以大量的確定性的知識獲得為前提。
最后,筆者要強調(diào):行進在課改旅途中的語文教學需要尋求新的突破,但這種突破不應(yīng)該以失去理性為代價。須知,感性體驗不是語文教學的唯一途徑和唯一過程,也不是萬能的和孤立存在的,在重視其作用的同時,也不應(yīng)貶低理性的價值,有深度的語文教學、合理而正當?shù)恼Z文教學、自覺性的語文教學,均不可讓理性缺席。
參考文獻
[1][2]石中英.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85,212.
[3]任奇峰.感性語文芻議[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6(12).
[4]晏平.以感性體驗代理性分析[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5).
[5]干國祥.靜水微瀾:詩意語文VS理性語文[J].教育科學論壇,2004(11).
[6]孫紹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讀[J].名作欣賞,2003(8).
[7]楊耀坤.理性、非理性與合理性[J].科學技術(shù)與辯證法,1999(5).
[8]張心科.“體驗語文”不可矯枉過正[J].語文建設(shè),2004(3).
[9]王蘇君.論“體驗”概念的發(fā)展史[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10]丁金泉.綜合課程的設(shè)置與分析精神的培養(yǎng)[J].教育探索,2002(12).
[11]沈仲九.初中國文教科書問題[A].顧黃初.二十世紀前期中國語文教育論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