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畢業(yè)通過選拔分流進入中職后,語文科便不可避免被邊緣化了;普高畢業(yè)經過高考升入大學后,語文科仍不可避免被邊緣化了(中文系除外)。但初中和普高,語文的地位卻仍是無比“顯赫”的。為何進入中職、升入大學后,“顯赫”的語文便一落千丈呢?這固然與現行體制下語文科的工具性有關,但與語文科本身的價值定位有關嗎?與語文科本身的教學內容有關嗎?
追問一:剝離了學生自然生長過程中習得的母語能力,中職語文教了什么?
語言學中對于“習得”與“學得”的區(qū)分,習得是指非正式的、自由的、課外的、無意識的活動,學得是指正式的、集體的、課堂教育的、有意識的活動。學生入學前已習得母語,而在生活中還在繼續(xù)習得。如果剝離學生自然習得的能力,語文課教給了學生什么?回答這個問題并做出定量分析,雖然具有相當的難度,但通過大致的描述和間接的分析還是不難找到答案。
從教材建設看,中職語文始終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教材的選文及對選文的編排處理、目標要求與普高教材大同小異,缺少個性、取向不明使中職語文教材成了普高教材的縮編版和簡易版。很難想象,這樣的語文教材能真正切合中職語文的教學實際。
從教學內容和方式看,中職語文教師皆為應試教育出身,課堂教學沿襲了傳統(tǒng)單一的滿堂灌方式,以講授法為主。學生所學的只是在語文課堂上、在考場上才有用而在任何別的地方都可能無用、即便不學也無所謂的東西。當這些東西遭遇冷漠后,教師便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津津樂道“文學欣賞”,有的無的放矢練“口語表達”,有的插科打諢講幽默笑話,有的危言聳聽談時事政要,有的迎合學生放電影錄像,反正課上完就行,學生能學到什么便可想而知了。
筆者認為,學生自然生長過程中習得的母語能力遮蔽了中職語文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倘若真能剝離自然習得的母語能力,則中職語文教學的真相恐怕會讓人感到悲觀。那么問題的癥結在哪里呢?中職語文課程內容的研制開發(fā)滯后導致教材及內容不適應職教實際應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職語文教改的首要任務不是考慮怎樣教,而是教什么;換句話說,就是要研制開發(fā)課程內容及相應教材,而不是簡單改教學方法。
追問二:離開了升學考試的語文課應該教什么?
早在2001年,教育部頒發(fā)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闡述基礎教育課改的具體目標時用了六個“改變”,即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只要稍加對照,就不難發(fā)現中職語文教學迄今仍存在嚴重的學科中心、知識中心、教師中心、接受學習的傾向。
教育部職業(yè)教育研究所姜大源認為:“職業(yè)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其課程也必須有屬于自己的類型特征。從教育學的觀點來看,當課程內容的選擇以及所選內容的序化都符合職業(yè)教育的特色和要求之時,職業(yè)教育的課程改革才能成功?!盵1]那么中職語文的課程內容應該是哪些,應該怎樣序化呢?這取決于對中職語文的價值認識,即中職語文課究竟是“服務課”、是“工具課”、是“敲門磚”,還是“素養(yǎng)課”?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就會有不同的課程面貌。
筆者認為,中職語文課程內容必須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目標,并把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作為語文課程的終極價值,作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這一點并不能因為在“語文”之前加上“中職”兩字而稍有降格,但同時也必須結合中職的培養(yǎng)目標和教學實際,以實用、能用、夠用、必需為基本考量。而眼前的中職課堂還有重讀寫、重應試的流弊,因此,中職語文教學必須打破學科中心、知識中心,糾正輕視聽說的傾向,把口語交際訓練放到與讀寫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
追問三:職業(yè)教育是培養(yǎng)“勞動機器”,還是培養(yǎng)既有思想又有技能的人?語文課能做什么?
近年來,富士康曾先后發(fā)生了讓國人揪心的“N連跳”。有人調研發(fā)現富士康的大量員工有職業(yè)院校的教育背景,于是評論說:“可以把在富士康中發(fā)生的悲喜劇看成是中國職業(yè)教育失敗的象征。其失敗不僅在于未能向企業(yè)提供有技能的青年,更在于未能教會它所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足夠的在現代化企業(yè)環(huán)境中生存的技巧。”[2]還有人調研發(fā)現“沒有巨大升學壓力的學生,在學校內無憂無慮的生活與社會的競爭現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于是提出了“職業(yè)教育中更要突出人文關懷”的主張。[3]
筆者認為,中職語文教育必須眼中有“人”,中職語文必須重視人文性。但語文人文性的體現絕對不是道德說教和政治宣傳,語文人文性的實現方式與哲學、倫理、歷史等學科都不同,語文是感悟的、體驗的、詩性的、和諧的和生機勃勃的。楊道麟先生說:“語文教師既要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體驗能力,讓他們被先哲時賢那睿智的靈光所照徹;又要引領學生卸掉塵俗,讓他們載著純凈的靈魂駛向理想的彼岸;還要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讓他們在春雨潤物般的言傳身教中裝點更美的人生?!盵4]語文教學就應該讓學生在這樣潛移默化的熏陶中掌握語文知識、發(fā)展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健全人格心靈,并由此產生一輪又一輪的良性循環(huán),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綜上所述,中職語文教育改革必須從課程內容及其教材的變革入手,打破學科體系,通過聽、說、讀、寫訓練,全面提高中職生的語文素養(yǎng),特別是口語交際能力和修養(yǎng)。同時,語文還應發(fā)揮自己特有的育人方式,健全學生人格。在中職生的教育培養(yǎng)中,語文總是承載著人們更多的期待。
參考文獻
[1]姜大源.學科體系的解構與行動體系的重構——職業(yè)教育課程內容序化的教育學解讀[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6(7).
[2]臧志軍.富士康與職業(yè)教育的失敗[J].江蘇教育,2013(24).
[3]韓玉紅.從富士康現象看職業(yè)教育[J].中國科技博覽,2010(36).
[4]楊道麟.試論語文教育中國化的方向[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