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現在通行的大多數教材和選本中,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闋前三句的斷句都作“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1],這是對蘇軾這首流傳千古的詞的傳統斷句。但一直有學者對此提出不同意見,認為“了”字應該劃為下句,即這三句應該為“六四五”句式。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清代學者朱彝尊,他從合律的角度提出了問題:
至于“小喬初嫁”,宜可絕。“了”字屬下句,乃合。[2]
朱彝尊僅僅從合律角度提出“了”字應屬下句,并未從句義上給出解釋,為此張宗橚在《詞林紀事》卷五中,嘲笑這一論調為“此正為村學究說書,不顧上下語意聯絡,可一噴飯也”[3]。亦有人提出折中意見:“論調則‘了’字當屬下句,論意則‘了’字當屬上句。”[4]將“了”字之“調”和“意”分開,雖為創見,但不免失之荒謬,一字豈能同時可上可下。
近人吳世昌在其《詞林新話》中提出,此句“了”字無論在詞調還是句義上,都應該屬于下句:
蘇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小喬初嫁”一句,論調“了”字當屬下句,論意亦當屬下句。“了”解作“全”,如“了不知南北”。[5]
吳世昌提出“了”字“論調”“論意”都當屬于下句之后,有不少學者開始撰文論證這一觀點,并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起了一番討論。這一討論起源于洪靜淵的《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小議》[6]。他根據明天啟壬戌版梅慶生注《蘇東坡全集》本之“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正雄姿英發”,認為“了”字系后人對“正”字的錯寫和誤植。他又舉清嘉靖版《白香詞譜》載元朝薩都剌《念奴嬌·石頭城》(用東坡赤壁韻)之“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蘇軾《念奴嬌·中秋》之“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等句作為佐證,證明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闋開頭應為“六四五”句式。他認為,按詞有定句、句有定字的一般規律,“了”字當屬下句,為“正”之誤。
文章一出,不少人提出疑問,按照常識,無論音、形、義,“正”字都不可能誤為“了”字,而且此前也似乎沒有聽說過這樣的先例。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所有的版本中,除了這本“天啟壬戌版梅慶生注《蘇東坡全集》”外,均一律作“了”而不作“正”。而且湖北黃岡縣“東坡赤壁”之“坡仙亭”內東坡手書詞的碑刻尚在,故洪文的結論很難令人信服。有鑒于此,王瘦梅發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異文辨析》一文,以洪文為基礎,而據“‘正’是常用的呼喚詞”,“蘇軾自己也多次用過”,并在比較“正”“了”之優劣后,進而認定“從‘手跡’我們還可推知,‘正’字是蘇軾離開黃州后改的”。[7]
王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誤斷》[8]一文認為王瘦梅文過于牽強,缺乏確證,但他依舊認為《念奴嬌·赤壁懷古》之“了”字無論在詞調還是句義上,都應該屬于下句。他列舉后人步蘇軾原韻之作,根據其所舉例子下闋開頭均為“六四五”句式斷定,《念奴嬌·赤壁懷古》之“了”字按調該屬下句。其次,他與吳世昌一樣,認為“了雄姿英發”之“了”為“全”之意,并舉秦觀《好事近》(春雨路添花)末句之“醉臥古藤蔭下,了不知南北”、《世說新語》之“了不異人意”“了無喜色”等例來證明“了”字有“全”之義,從而證明從詞義出發,“了”字也應屬下句。
以“了”為“正”之誤以孤證為據,實屬牽強。王木一文脫胎于吳世昌的觀點,論據豐富,看似可信,但細推敲之,則實有不少錯漏之處。在下一部分本文將從詞調和詞義、句義出發,對王木一文的觀點進行辨析,論證該三句的斷句應為傳統的“六五四”句,而非“六四五”句。
二
《念奴嬌》字數一百,又名百字令、百字謠、酹江月、大江東去、大江西上曲、壺中天、無俗念、淮甸春、湘月。清萬樹所編《詞律》中,《念奴嬌》共三格:第一格以辛棄疾“野棠花落”為例,“此為念奴嬌正格”;第二格以蘇軾“大江東去”為例,“此為念奴嬌別格”;第三格為平聲韻,“按念奴嬌用仄韻者惟此二格止矣。蓋因小喬至英發九字用上五下四,遂分二格。其實與前格亦非甚懸殊也”。[9]也就是說,《念奴嬌》仄韻格之所以分成兩格,是因為下闋開頭之“六五四”與“六四五”之別。那么,既然可以為“格”,那么按此格填《念奴嬌》的必須不止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一首。為了證明下闋開頭之“六五四”式為一格而非“六四五”式之誤,筆者翻閱了唐圭章先生所編《全宋詞》[10]中所有以《念奴嬌》或其別名為詞牌的詞。
統計起來,《全宋詞》所收258首以《念奴嬌》或其別名為詞牌的詞中,有44首下闋開頭三句為“六五四”句式,雖然所占比例只有五分之一,但已經足以證明其作為一“格”的存在。
王文列舉后人步蘇軾原韻之作,根據其所舉例子下闋開頭均為“六四五”句式斷定,《念奴嬌·赤壁懷古》之“了”字按調該屬下句,但實際上,后人步蘇軾原韻之作中,亦有不少為“六五四”句式。例如胡世將《酹江月》之“試看百二山河,奈君門萬里,六師不發”[11]、辛棄疾《念奴嬌》之“堪嘆黃菊凋零,孤標應也有,梅花爭發”[12]、劉辰翁《酹江月》之“休說起舞登樓,那人已先我,渡江橫楫”[13]等,均為“六五四”句式。步韻在唐代曾經受到文人的廣泛歡迎,在宋代又掀起了步韻的熱潮,宋代的步韻詞要求嚴格,不光依原題,而且韻腳及先后次序亦照原作,但卻允許“格”有所不同。這就更加證明了,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闋首句為“六五四”式的情況不是“六四五”式之誤,而是一種獨立的格。
其次,吳世昌提出的“了”可為“全”之義亦值得商榷。《康熙字典》中“了”的義項總共有四個:“慧也,曉解也”“訖也,畢也”“快也”以及“鳥名”[14],并未見“全”之義。《王力古漢語字典》中,“了”字有“全”的義項[15],但這并不意味著單個的“了”字可以表示“全”的意思。下面是一些帶有“全”之義的“了”字例句:
醉臥古藤蔭下,了不知南北。(秦觀《好事近》)
被西風吹盡,了無塵跡。(辛棄疾《滿江紅》)
貞芳只合深山,紅塵了不相關。(張炎《清平樂》)
庚子嵩讀《莊子》,開卷一尺許,便放去,曰:“了不異人意。”(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玄等既破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晉書·列傳四十九·謝安》)
空有疲困之勞,了無錙銖之益也。(葛洪《抱樸子·釋滯》)
自小馴狎,了無驚猜。(李白《贈黃山胡公求白鷴》詩序)
二十四日晨起,天氣清和,了無變態。(袁枚《新齊諧·山陰風災》)
第一句為吳世昌用來證明“了”有“全”之義的例句,第二句到第五句為王文用來證明“了”有“全”之義的例句。然而細心觀之不難發現,這些句子中的“了”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和否定詞“不”“無”連用。那么單個的“了”字有“全”的意思嗎?筆者利用電子版的《全宋詞》和《全宋文》進行了檢索,沒有發現一例單個的“了”字表示“全”的意思。也就是說,“了”只有在和否定詞“不”“無”連用時,才表示“全”的意思。如果“了”字斷在下句,“了雄姿英發”的“了”字為單用,不能表示“全”的意思,只能表示“慧也,曉解也”“訖也,畢也”“快也”等意思,這些顯然與句義不通。因此,從詞義上來說,“了”字斷在下句也是不科學的。
王文中說:“根據語法常識,當‘了’字斷入第二句后,便成了時態助詞,在句中表示‘嫁’這個動作已經完成,含有‘畢’‘訖’之類的意思。這樣一來,事實上恰好是破壞了上下語意聯絡。”他認為,如果將此句斷為“六五四”式,則會引出如下問題:“作者為什么偏偏選取‘小喬初嫁了’來表現周瑜的‘雄姿英發’?兩者之間有什么必然的聯系?這種選擇合理嗎?等等。”
實際上,詞作為配樂演唱的流行歌曲,并不像詩那樣典雅,為了揚聲傳神,詞往往不避俗字。“了”作為句末語氣助詞的用法在宋詞中是屢見不鮮的,例如:
紅艷幾枝輕裊。新被東風開了。(歐陽修《憶漢月》)
秋千影里,絲管聲中,誰放艷陽輕過了。(晏幾道《泛清波摘遍》)
黃花醉了,碧梧題罷,閑臥對高秋。(晏幾道《少年游》)
菊花須插滿頭歸。酩酊但酬佳節了。(蘇軾《定風波》)
方見了,管須低聲說與。(蘇軾《贈朝云》)
一自醉中忘了,奈何酒后思量。(蘇軾《雨中花慢》)
其中后三首為蘇軾所作,更能證明“了”字的這一用法在宋代或者說在蘇軾那里屢見不鮮。至于王文中提到的“作者為什么要選取‘小喬初嫁了’來表現周瑜的‘雄姿英發’”,則要從整體文意上來理解了。黃蘇《蓼園詞選》中的幾句話對理解這首詞很有幫助:
題是赤壁,心實為己而發。周郎是賓,自己是主,借賓定主,寓主于賓,是主是賓,離奇變幻,細思方得其主意外,不可但誦其詞,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
蘇軾寫古人之得意,實則寫自己之失意。寫“小喬初嫁了”,不僅寫出周瑜之年輕有為、功業圓滿,而且英俊瀟灑、婚姻幸福,正好與己之功業難成、抱負難展、青春不再形成鮮明的對比,才能有后來的“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這種悲涼自嘲的感慨。因此,在文意上,“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也是符合全詞基調和意義的。
參考文獻
[1]例如《中國文學作品選注》(袁行霈主編,2007年第一版)、《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朱東潤主編,1981年第一版)、《蘇軾詞編年校注》(鄒同慶、王宗堂,中華書局2002年版)、《全宋詞》(唐圭璋編,中華書局1956年版)、《蘇軾全集》(傅成、穆儔標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蘇軾詞選》(劉石注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等。
[2]朱彝尊.詞綜(卷六)[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75:58.
[3]張宗橚.詞林紀事[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2:144.
[4]毛稚黃語,轉引自洪靜淵.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小議[J].中學語文教學,1985(7).
[5]吳世昌.詞林新話[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150.
[6]洪靜淵.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小議[J].中學語文教學,1985(7).
[7]王瘦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異文辨析,轉引自洪靜淵.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小議[J].中學語文教學,1985(7).
[8]王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誤斷[J].樂山師專學報(社科版),1988(2).
[9]萬樹.詞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61.
[10]唐圭璋編.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1]本文所引宋詞皆來自唐圭璋編《全宋詞》。胡世將此詞有題下小注“秋夕元使院作,用東坡赤壁韻”,第941頁。
[12]題下小注有“瓢泉酒酣,和東坡韻”,第1874頁。
[13]題下小注有“北客用坡韻改賦訪梅”,第3221頁。
[14]陳廷敬、張玉書等編撰,王宏源新勘.康熙字典(武英殿本)(子集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3.
[15]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