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建立協作研修共同體,開展校本研修,即以課題研究為推動、課堂教學為重要載體、小組合作為主要組織形式,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使教師自身的內源力和學校外力共同作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關鍵詞]校本研修;協作研修共同體;教師專業發展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學習就成了當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而教師的學習,不僅是時代的呼喚、教育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不僅需要教師個人的專業反思所形成的內源力,還需要學校組織內部及外部客觀的外驅力。那么如何使教師自身的內源力和學校外力共同作用,形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合力呢?植物界有一種“共生效應”,即某種植物單獨生長時會枯萎死亡,而與另外一種植物一起生長時兩者都會生機勃勃。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也會產生這樣一種“共生效應”。因此,基于學校、立足課堂、源于問題、自主研究、團隊互動,應該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原則,根據學校的特色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建立校本研修共同體,從而形成任務驅動、資源共享、相互借鑒、協同研究,引導教師更加自覺、自主、自信地專業成長和發展,就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一、校本研修共同體模式
(一)個人反思——形成課題研究共同體
美國教育家波斯納有一個著名的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反思是教師對自身教學過程的內在的反省和思考,是理論與實踐的對話。通過反思,將教學中出現的困惑進行羅列,然后組織教師進一步聚焦、提煉,甄選出有價值的研究專題,形成課題研究共同體,然后教師帶著課題進入課堂,帶著反思走出課堂,從課堂上獲取進一步研究的線索,為下一步做好準備。
(二)同伴互助——建立校本學習共同體
同伴互助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條件。結合共同研究課題所積累的經驗,校本學習共同體通過備課、聽課、研課、敘事研究等活動,就核心、焦點問題進行研討,在研討中分享,在交流中整合,將個人的自主思考整合成為對某個問題的共同學習研究,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達成共識,產生共鳴,把教師引領到專業研究的軌道上,促進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
(三)專家引領——回歸課堂教學共同體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校本研修無論如何不能脫離課堂,不能不研究課程和教學。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實踐,研修共同體通過開展同課異構、專題觀摩等課堂教學研修活動,將共同體的每位成員置身于教學情境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學理論和實踐問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積累經驗,探索規律性的認識,在交流和比較中優選教學設計,整合教學經驗,優化教學過程,將課堂教學與課題研究緊密結合,從而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二、校本研修共同體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是研修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共同體在制訂研修計劃前,要本著教師缺什么補什么、想什么學什么的原則確定研修課題,確定的研修課題和內容要有系統性和連貫性,便于教師梯隊研修和螺旋提升。
二是在研修的形式上要有多樣性。要盡可能采用教師樂于參與的形式,像案例研討、同課異構、教師博客等都是適合教師進行研修的形式。
三是在研修的效果上要立足課堂有實效性。校本研修無論如何不能脫離課堂,不能不研究課程和教學。沒有課堂教學層面的研修,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校本研修。從這個意義上講,抓住了課堂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課程和教學,就抓住了校本的關鍵所在,校本研修也才能真正煥發出生命力,也才能為教師所接受。
四是在研修的主體上要突出教師的中堅性。學校的發展植根于每一位教師的發展。因此,在校本研修共同體中,既要發揮組長的組織協調引領作用,更要激發每位成員的積極性,不但要有“拔尖者”,更要思考如何“補底”,既照顧教師的特點和專長,又保證全體教師的集體參與。保持和提升教師之間合作的品質,讓教師在各司其職的同時,積極交流互助,體現強大的團隊智慧。
責任編輯 唐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