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為作文教學提供了新的思維空間和寫作條件,在作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網絡條件來指導學生的寫作學習。要利用網絡條件去創設作文學習情景;用網絡創設故事情景,讓學生喜歡寫作,讓低年級作文教學更有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網絡
小學低年級是作文學習起步階段,學生要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轉變,需要利用信息網絡創設作文學習的情景,更好地學好寫作。
一、用網絡創設作文寫作的模仿情景
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寫作的最好辦法是先學會模仿。教師提出一個相似的作文情景或范文,讓學生先模仿,慢慢引導學生學會寫作。
1.在模仿中學會從說到寫。作文寫作訓練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小學生低年級學生學習寫作是從會說向會寫轉變,把口頭語言轉化成書面語言。作文的創造思維需要由低級到高級、由淺入深的漸進過程,即由教師傳授為主,到師生雙向互動,再到學生創造的過程。小學生的作文教學首先要從訓練學生會說開始。訓練學生會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去收集有關的資料,利用網絡去創設作文教學情景,幫助學會寫作。例如,在“我的家鄉連云港”的作文教學中,可以利用網絡把連云港的花果山、東西連島和連云新城展示個學生,讓學生先說出家鄉的山水相連的奇特美景、改革開放的繁榮景象,讓學生對家鄉有一個感性的認識,以后再引導學生用文字把自己最感動的變化和景色寫出來。
2.在模仿寫作中學會創造。利用網絡引導學生學會從說到寫,還要幫助學生在模仿中學會創新,寫出優秀的作文。學生學習寫作要從模仿開始,但不能一直停留在模仿上,要學會創造。從模仿到參與,最終走向創造,是成功的過程,也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更是學生思維的發展過程。只要教師在教學中用心、系統化地看待教材,看待學生的思維發展,對教材進行融合,對學生進行系統化訓練,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困難。
模仿不是目的,它只是通往創造的必經之途。縱觀學生思維訓練的過程,就是讓學生由臺后走向臺前,教師則由臺前走向臺后的過程。從模仿到參與再到創造,師生的角色都在動態的變化中,模仿階段:教師為導演,學生為觀眾;參與階段:師生同臺演出;創造階段:學生在臺前,教師在幕后。
二、用網絡創設故事情景,讓學生喜歡寫作
兒童的想象是豐富而靈動的,但由于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在寫作中缺乏豐富的想象力。要在寫作教學中引導學生創編故事,既識記了字形,又訓練了學生觀察、想象、思維和寫作的表達能力。利用網絡收集相關的故事,是作文教學化枯燥為有趣生動的有效途徑。
1.創設故事引導學生學會編寫故事。根據教學情景編故事,對于3-4年級的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示范引導學生掌握創編故事的方法。
2.用故事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和興趣。一個個優美動聽的小故事,既是學生自己創作故事的條件,也是一次次情感的熏陶,更是一次次想象的放飛,思維的創新。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自己編故事,編故事的過程就是作文寫作訓練的過程。在“學會感恩”的作文教學中,筆者利用網絡給學生播放了《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孟子小時候有許多小朋友,他們整天在一起玩,相處很好,到了該讀書的年齡了,可是孟子仍靜不下心來讀書。鄰居的孩子都不愛讀書,也都不學習。孟子又總喜歡跟鄰居的孩子玩在一起,這使孟母十分著急。為了使孟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母連續搬了三次家。可他還是不好好學習,孟母傷心到了極點,用刀把織布機上的紗全部割斷。對孟子說:“一個人的學習就像織布一樣,布只有不斷地織,布才能成匹。學問也只有不停地學才能有所長進,斷了的機杼就織不成布,浪費了時間也就沒有學問。你今后再不好好學習,也就會像這斷了的機杼一樣,就不會再有長進。”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故事會思考自身,有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小學生作文教學最關鍵的是要培養小學生對作文的興趣。為了激發學生對作文的興趣,教師可設計一系列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他們喜愛的活動中積極、主動地接受作文訓練。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