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化學學習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也是學好化學的關鍵階段。化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生活中有很多問題都涉及化學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本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五會”方法的引領,聯系實際來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用化學眼光看問題、以化學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
[關鍵詞]初中化學;五會策略;課堂實效
初中化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但是“化學難學”的印象可能會使不少學生望而卻步。因此,九年級的化學教學要有正確方法的引導,讓學生順利跨上主動學習化學這個大的臺階。
一、學會聯系
化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要從身邊熟悉的現象入手,如身上穿的衣服、吃的食物、飲用的水、生活的環境等,及時發現問題,展開探究,加深對化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認識。又如學習二氧化碳時,可以上網查詢有關“溫室效應”的知識,學習酸的通性、pH值時,可以完成一些家庭小實驗;用pH試紙測定肥皂水、礦泉水、洗發液等液體的pH值,判斷各種液體的酸堿性等。
二、學會觀察
化學實驗是研究和認識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一種重要的科學方法。因此,學會觀察實驗,并能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是十分必要的。處處留意皆學問,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如在觀察銅、鋅分別投入稀硫酸中的現象時,就要思考:為什么會看到鋅放在稀硫酸中會產生氣體,而銅放在稀硫酸酸中卻無氣體產生呢?通過思考,把感性知識升華,從而獲得較深的認識:鋅的活動性比氫強,能將氫從酸中置換出來,銅沒有氫活潑,故不能置換酸中的氫。從實驗現象得出結論,以實驗指導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記憶,這樣才不會使觀察實驗流于表面。可以說,實驗是提高化學實效的重要環節。無論是看教師演示實驗,還是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都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三、學會質疑
初中化學中有大量的圖表,知識容量很大,且活潑有趣。這些圖表具有直觀明了的特點,但也要多思多疑,多疑多進。如教材中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了幾種原子的構成,那么,可以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分析聯想:原子是由什么構成的?原子核又是由什么構成的?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含有質子和中子嗎?原子帶電荷嗎?為什么?根據原子呈電中性,能推出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核電荷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嗎?元素的種類是由什么決定的?
四、學會對比
有比較才有鑒別。如“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初中化學教材中既重要又關鍵的內容,在教學時就可以采用“對比歸納”的方法幫助理解:(1)O2、CO2兩種氣體的制取對比。這兩種氣體是初中化學中應重點掌握的內容,其實驗室制取原理、裝置、收集方法等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學習了“碳和碳的化合物”一章節后,可以指導學生從這三方面進行了對比、比較,掌握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規律和方法。(2)CO和CO2的性質比較。CO和CO2是碳的兩種重要氧化物,可以從兩者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毒性、用途及檢驗等方面進行比較,了解它們與人類生產、生活及環境的關系,注意將它們與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學以致用。如用干冰可人工降雨和冷藏食物,冬天取暖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以防止CO中毒等。
五、學會歸納
化學的知識點多,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學會把這些分散雜亂的知識進行分類歸納,找出其中內在的聯系和規律,形成知識網絡;學會根據自己的思考、理解,進行概括和總結,同時通過知識的反復運用,在頭腦中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如催化劑概念要點是“一變兩不變”;過濾應注意事項為“一帖二低三靠”;化學藥品取用要遵守“三不”原則;酒精燈的使用應做到“兩個絕對”;單質概念概括為:一物(純凈物)一素(同種元素),化合物則是:一物(純凈物)多素(多種元素)。又如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毒性、可燃性、還原性是初中化學學習的重點內容,在中考中常常結合生活中的化學進行命題。在學習時要學會歸納,比如把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檢驗與鑒別,兩者的相互除雜和相互轉化,是學生易混淆的知識點。也只有在比較中學習,在歸納中學習,才能把碳和碳的氧化物在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上的差異搞得更清晰、更明白。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