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語言是數學學習的載體,學生對數學語言的駕馭程度直接反映了他們的數學素養的發展水平。在教學中加強學生語言方面的訓練,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能培養學生井井有條的思維習慣。
[關鍵詞]數學教學;數學語言
數學語言是數學學習的載體,學生對數學語言的駕馭程度直接反映了他們的數學素養的發展水平。教學中數學語言相對于其他語言而言,有著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科學地、有計劃地、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
課堂教學的效果不但取決于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還取決于一定的教學環境。在輕松、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必然會情緒高漲,思維敏捷,注意力集中,必然能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學習,必然會義無反顧地思索和探究,必然愿意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一、教師要規范教學語言,潛移默化,讓學生正確地說
教師語言對學生具有示范的作用,兒童有著超強的模仿力,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教師的語言必須要做到完整性、規范性才能使學生也正確地學、正確地說。
1.語言的完整性。低年段的學生因為年齡比較小,表達能力非常弱,習慣上用一兩個詞和字來回答問題。如:一年級教學中“6+9=?”他們通常就會回答“15”;“圖上有幾位小朋友???”回答“x個”;三年級教學中“請你說說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回答“第一個是平移,第二個是旋轉……”正確的該是“什么的運動是平移,什么的運動是旋轉”等。從語言訓練的角度來說,這樣零碎的只字片語也透視出思維的殘缺,日復一日,學生必然會形成思維不嚴密、語言不完整的不良習慣,嚴重影響學生未來的學習。
2.語言的規范性。數學的語言有著嚴謹、精煉的特征。數學教師對概念、法則、術語的敘述要準確,不能讓學生產生疑問和誤解。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否則就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二、創設多種活動形式,有意識地訓練,讓學生嘗試著說
學習數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就是學習數學語言,學習數學的過程也就是數學語言不斷內化、不斷形成、不斷運用的過程。學生準確靈活地掌握了數學語言,就等于掌握了進行數學思維、數學表達和交流的工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運用不同的語言形式,讓學生感受數學語言的形式美,采取多種方式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
1.教師示范。學生數學語言的形成,很多都是通過先模仿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注意帶著學生說,尤其是一些數學概念的表述,一些不易闡述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有所仿照,要做好這一點,又要求教師做到上述的語言規范性。
2.學生獨立地說。有些學生的學習習慣欠佳,總是懶得說,因此教師示范時,也不跟著說,有時候就假裝動嘴但是不出聲。對于這類“濫竽充數”的假積極分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 獨立地說,這樣才能促使他們下意識去學著說。當然這種方式只能讓個別參與,這就要求教師有意識地去關注個別可能不會說的學生,要鼓勵他們表達。
3.同桌互相交流。同桌之間的交流非常方便,是數學課堂上學生參與、培養語言能力的好方法。學生自己之間的交流氛圍相對輕松,更加有利于他們表達自己的意見。教師也可以使用這樣的方式,讓同桌互相檢查對方是否能正確地說,是否能完整地說。
4.小組內討論。小組討論是課堂中常見的活動形式。小組長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組內成員都要依次地參加討論和發言,最終確定本組的觀點,向全班學生匯報。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也有聽別人說的機會;既有面對幾個人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說的機會。
三、通過動手操作,親自參與,讓學生在思考中說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將兒童好動的特征引導到數學學習上來,讓他們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使每一位學生在主體參與中學會學習。教師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注意多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操作過程,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轉化為內部的智力活動,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