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提升學生的數學學業水平,教師要嚴格執行新課標,在數學活動中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凸現他們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在活動中合作探究,運用數學思維方法解決問題,從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創設嘗試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創設懸念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創設動手操作情境,增強主動參與,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關鍵詞]情境;參與意識;數學
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注他們的發展,精心制造導學情境,促進他們積極進行數學思考,讓他們被“問題”包圍,使他們時刻處在問題的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之中,這樣既增長了他們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又使他們在參與活動中發展自己的探究和創新能力。
一、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恰到好處的問題情境能激活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因為它對學生具有一種強烈的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解決問題的沖動與欲望,引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所以,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結合導學內容有意識地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導他們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如教“圓的認識”時,教師可利用課件展播的車水馬龍的市景提出問題:“這些車輪都是什么形狀的?如果車輪不用圓形的,可以改成別的形狀嗎?為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用課件演示小動物們乘坐在各種不同形狀輪子的車上行進時的狀態。這樣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圓”的興趣,使全體學生都在興奮中主動地參與到問題的研究之中。
二、創設嘗試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數學教學是就是教會和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去獲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他們探究、思考的活動。所以,要使學生能夠全員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在課中教師應設法給學生制造均等的機會去“嘗試”,同時也要顧及學生個體間差異,要有利于他們個性的發展,能促進他們主動參與,在參與中都有機會表現自己,達到理解知識掌握規律的目的。如教學“三位數除以兩位數”一課時,筆者先進行了相關復習,接著直接給學生出示課本中情境圖,問:“同學們能不能用已有的知識來解答這題?”學生們躍躍欲試。接著讓他們進行嘗試列式、探究解決辦法、總結歸納試商的方法……這樣學生主動利用舊知轉化新知,不但充實擴大了其原有的知識網,還可改善他們的認識,而且培養了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懸念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教師應立足于教學內容并結合本班學生的學情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參與空間,引導他們全程親歷、參與學習活動。但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他們在學習中表現的興趣沒有持久性,所以在課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激發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激起其尋根究底的心理,并使其產生并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從而主動探索思考分析解決問題。
四、創設動手操作情境,增強主動參與
皮亞杰曾經說過:“要認識一個客體,就必須動之以手。”由此可知,在數學活動中,多讓學生進行學具操作、實踐活動,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升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所以,教學中教師定要給學生提供操作的機會,讓他們剪剪、畫畫、拼拼、擺擺、量量等,使他們在動手操作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如在教“圓柱的側面積”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動手把圓柱的側面剪開并平展,仔細觀察得到了什么圖形,再將其合起來裹在圓柱上,這樣通過學生的剪、展、合(裹),很快學生領悟到,圓柱的高就是相當于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寬(高),圓柱的底面周長相當于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長(底),再根據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得出圓柱的側面公式s=c h。再如,在筆者教“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要先引導學生認識到,應該先把三角形轉化為熟知的圖形,再推出面積計算公式,之后便讓學生操作學具。結果,大多數學生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了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以及正方形,但也有學生用一個三角形剪拼出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結果,大家從操作中都得出了相同的求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參與實驗得出公式,不但理解得深、記得牢,而且訓練了動手操作的技能,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