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新的課程標準關于圖形與幾何的一個關鍵詞就是發展空間觀念。在現實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往往缺乏的就是空間觀念,幾何知識的學習成為他們學習的難點,我們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現實,從學生實際出發,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關鍵詞]小學數學;空間觀念;培養
一、學生空間觀念來自生活經驗
新課程理念倡導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這是提升學生空間觀念的有效途徑。
學生的空間知識來源于生活中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聯系非常緊密,這是學生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我們要將視野拓展到學生的生活中,重視現實世界中有關空間與圖形的聯系。
二、學生空間觀念來自操作感悟
小學生的思維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直觀與操作在學生幾何概念形成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操作時,視覺、觸覺、聽覺等多種感覺器官共同參與,有利于空間觀念的形成。小學生的思維經常是從動作開始的,動手操作很容易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學生在學習幾何知識時,要從具體事物的感知出發,獲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幾何形體的特征,以形成正確的概念。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讓學生多通過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擺一擺等一些實踐活動,并把知識內容與空間圖形統一起來,建立幾何概念,促使學生形成空間表象。
在“空間與圖形”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其實是學生多種感官協同的活動,是促進知識內化的過程,通過操作活動,能夠促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有關“空間與圖形”知識,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三、學生空間觀念來自猜想驗證
新課標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的活動過程。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一課時可這樣設計教學:
1.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什么有關。
2.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有怎樣的關系。
猜想會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本環節引導學生進行兩次猜想:一是通過直覺觀察引發猜想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二是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有什么關系。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兩個圖形的分析,合情、有依據地進行猜想,從而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3.驗證猜想,總結公式。
(1)討論測量圓周長的方法;
(2)小結測量方法;
(3)小組合作,完成計算方法。
由此,學生在猜想和驗證過程中不斷調整、矯正、建構認知,在體驗中逐步內化,從而培養空間觀念。
四、學生空間觀念來自觀察比較
在培養兒童觀察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且要透過現象找出事物的本質;認識到一個物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所看到的圖形是不同的,從而逐步形成對實物與平面圖關系的一些初步看法,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空間觀念。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學具,通過這些簡單的觀察、比較和實驗,不斷認識、了解和把握實物與相應的平面圖形之間的相互轉換關系,在切身感受和體驗中建立空間觀念。這樣的活動學生接觸多了,二維和三維之間的轉換就會越來越靈活自如,空間觀念就可以不斷地生發并逐步形成。例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組織學生分小組到操場上選定一個建筑物,讓學生站在不同角度看這個建筑物,體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物體時,所看到的形狀的變化,并用簡單的圖形畫下來,這樣比看圖講更直觀,理解更透徹。
總之,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要做一個好的引領者,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幾何的教學特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注重讓學生從生活經驗、操作感悟、猜想驗證、觀察比較中提升。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