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調查是指圍繞教學實踐中的某個問題采用簡易問卷或小型訪談等方式進行的小范圍調查研究,具有調查范圍較小、操作簡便易行、數據分析及時等特點。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開展微調查,要把握好操作性、適切性和簡潔性三個基本原則。微調查的具體實施步驟有:分析教材,確立調查切入點;設計問卷,落實微調查;分析數據,提出教學策略。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微調查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在注重思想品德課知識教學的同時,更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豐富學生的道德體驗,提高學生的道德踐行能力。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需求,運用適當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道德實踐,通過親身體驗與感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學習需求,教師要事先做好學情分析,學情分析可以通過交流談話、課堂觀察、調查問卷等研究方法來實現,對于教師而言,能夠充分獲知大容量學情分析的渠道是調查問卷法,它是以問題的形式系統地記載調查內容的一種印件。筆者要探討的就是調查問卷法,由于調查問卷的主題選擇、內容設計等程序相對比較復雜,而微調查具有調查范圍較小、操作簡便易行、數據分析及時等特點,被許多一線教師廣泛接受。微調查作為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一種教育教學藝術,有助于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一、微調查的內涵
微調查,是指圍繞教學實踐中的某個問題采用簡易的問卷或小型的訪談等方式進行的小范圍調查研究。除了適用于了解不同學科學習中學生的學習基礎之外,還常常用于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變化狀況,或者對一節課中某個教學環節,甚至整節課教學效果的客觀分析與思考,還可作為了解學生個體在某個學習活動中的學習狀態及效果的方式。因此,微調查可以幫助教師事先獲知學生的認知經驗和學習起點,捕捉到學生們的思想狀態、情感特點等信息。以往,教師或許只是憑著自己的經驗與理解組織課堂教學內容,設計課堂教學環節,如果對學生們開展一些微調查,可以幫助教師更加有效地做好學情分析。“今天,我們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情分析是否到位。而作為通過教學將道德規范內化為學生道德素質,外顯為道德行為的思想品德課程來說,依據學情開展教學更是成為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成為思想品德課的生命力所在。”
二、“微調查”的基本原則
微調查,使教師的課堂教學從“經驗”走向“數據”。為了更好地體現以數據說話的實證性,開展教學微調查應該把握好三個基本原則:一是操作性原則,微調查的目的是通過數據收集和分析,了解學生學情及思維狀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因此,要注重操作性原則,以使調查研究真實有效,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二是適切性原則,微調查主要是為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提供服務,因此,要掌握適切性原則,使調查研究更好地切合教學目標和主題,切合社會熱點問題,切合學生需求;三是簡潔性原則,微調查,“微”,即微小、碎片化,它是相對于嚴格意義上的調查研究而言的,它強調的是,僅就教學中的某一個問題展開調查,力求重點突出,切忌大而空,面面俱到,要把握簡潔性。
三、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微調查的具體實施
微調查,作為一種實證性的研究方法,有別于傳統的調查研究,一般選擇比較小的“點”切入,通過小“點”收集數據,匯集分析,幫助改進和完善課堂教學。以下筆者就結合初中七年級思想品德第五課《家事煩惱心理調節》第二框“怎么對待與家人的隔閡”一課的實踐,談談微調查的具體實施。
(一)分析教材,確立調查切入點
本課圍繞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問題,講了三個方面的主題,第二框“怎么對待與家人的隔閡”,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學會正確處理與家人的隔閡與沖突,理解家人,為家人著想,創造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七年級學生處于成長的蛻變期,也可以稱為是具有“逆反傾向”的青春期,往往會與父母產生這樣那樣的隔閡,這其中既有父母的原因,也有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特殊原因,因此,了解孩子與父母的親子關系狀況,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案,可以作為微調查的切入“點”。
(二)設計問卷,落實微調查
確立好微調查的切入點是“了解孩子與父母的親子關系狀況”,筆者參照教材中操作平臺的“自我測試”進行問卷設計,教材中“自我測試”是為了讓學生反省自己家庭的融洽程度,并思考自己該做些什么增進融洽程度,而筆者設計問卷,是為了獲得“孩子與父母是否存在隔閡,隔閡產生的原因,是否懂得消除隔閡的方法”等信息,因此,圍繞以上信息的關鍵點,筆者設計了諸如“你與父母每天面對面交流的時間,你最希望父母關心什么,你最大的苦惱是什么”等11道“親子關系微調查”的問卷,下發給學生。
(三)分析數據,提出教學策略
本次微調查共在兩個班級發放72份問卷,回收72份有效問卷,現選取四個方面做一簡要的數據分析,并提出教學策略。
1.親子交流(你與父母每天面對面交流的時間是:)
數據分析:54.06%的親子交流比較充分,都達到1小時左右及以上,說明絕大部分孩子與父母擁有充分的溝通時間,而在隨后的溝通場合上,87.84%的孩子選擇了“在家里一起吃飯”,想必伴隨著現代都市的快節奏生活方式,晚餐是親子交流比較好的時間段。
教學策略:盡管大部分學生與父母擁有較充分的溝通時間,但是仍有10.81%的孩子與父母每天面對面的交流為“沒有”,這也頗令人憂心。因此,課堂教學中筆者相機地設計了一個“真心話”環節,讓孩子盡情把想對父母說的話表達出來。
2.父母缺失(你認為父母做得不夠的地方還有:)
數據分析:74.32%的孩子認為家長做得不夠的地方在于“不理解自己”,這足以說明,孩子的需求與家長的期望并不在一個維度上,孩子最為看重的是“理解”,既然如此,想必他們也頗為看重教師對自己的“理解”程度。
教學策略:這一年齡段是孩子自我意識的突然高漲期,他們總認為父母對自己不夠理解,為了讓孩子在渴望“被理解”的同時,也能想著父母同樣也需要理解,因此,筆者設計了一個“巧換位”環節,從數字故事——“父母的一天”展開,提出思考“假如我是父母,我會怎么做”,引導孩子在渴望被理解的同時學會理解體諒父母。
3.渴望關注點(你最希望父母關心的是:)
數據分析:孩子在情緒和感受方面最渴望獲得父母的關注,而并非父母所注重的學習成績,另外在愛好和交友方面也期望父母的關注,正是反映出青春期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
教學策略:81.08%的孩子突出地認為情緒和感受方面最渴望受到關注,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及與孩子的日常交往中,要多關注孩子的感受,如,本節課的“真心話、巧換位”等環節,孩子若不太愿意在大庭廣眾下表述家庭瑣事,也可以選擇課后私下與教師溝通的方式解決,實踐下來,確實有些孩子選擇了私下溝通。
4.最大煩惱(你現在最大的苦惱是:)
數據分析:這是一道多選題,孩子最大的苦惱主要來自于“學習考試引發的焦慮(67.57%)”和“自主行為受限(31.08%)”,說明孩子一方面為自己的學業成績感到焦慮,另一方面處于獨立人格的形成期,期待獲得更多的自主和獨立的空間。
教學策略:課堂上設計一個心理輔導小游戲,使孩子交流:自己是否主動與父母傾訴苦惱?如何傾訴?并進一步引導孩子思考“有什么處理隔閡的好方法”,相機出示教師的“處理隔閡小貼士”。
責任編輯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