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故事,講述故事和聆聽故事是人類的本能。故事對于我們生活的意義表現在很多方面。吃過晚飯,一家人聚在一起看電視劇,故事起到娛樂和交流的作用;一個朋友由于生活中的挫折悲傷不已,他的朋友給他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故事起到慰藉的作用;一個父親給自己的兒子講述自己年輕時的故事,故事起到傳遞經驗的作用;一個演講家在演講時聲情并茂地講述一個故事,故事起到傳達信息的作用。
故事無所不在,可以是發生過的真實事件,也可以是從未發生的想象,或是真實事件加上想象捏合而成也未嘗不可。故事可大可小,可簡單可復雜,可以是一句話,可以說上十幾分鐘,可以演上兩個小時,也可以讀上幾個月,甚至可以經歷一生。簡單的故事可能只有一個人物,只有一個情節,只有幾句話,如“當地球上只剩下一個人時,他聽到敲門聲……”;復雜的故事可以涉及數百個人物,蛛網般的結構,一個接一個的情節,如《水滸傳》。后者這類復雜而又精彩的故事,需要反復錘煉才能創作出來,普通人無須也很難如此。
其實,學會講述較為簡單、真摯的好故事并不困難,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學講故事的一些方法。
一、把握故事的內在要素
故事的第一種要素是意義。不管什么樣的故事,都傳達著某種意義。故事的意義是講述者對世界、對人生、對社會等的理解和觀念。這種理解來自生活,是講述者生活經驗的提煉,是講述者所領悟的生活真諦。故事的意義應當通過故事的展開呈現出來,而不是講述者的直接陳述。同時,故事的意義宜清晰明了,不宜模糊混亂,宜深刻真摯,不宜膚淺造作。故事傳達出的意義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故事的價值。因此,意義的深與淺、價值的大與小,取決于講述者的人生經歷和思想。學生的年齡和生活環境決定了不可能擁有老年人那樣豐富的經歷,也不可能擁有哲人般深邃的思想,但他們仍可以通過閱讀和思考增長見識、豐富思想,從而加深對事物的理解,更深刻地體會和領悟生活。
故事的第二種要素是生活。故事來源于生活。我們常說,文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故事也是如此。源于生活并不意味著要將生活事無巨細地展現出來。如果一個學生在作文里平鋪直敘地記敘一天發生的所有細節,老師會給他的文章較低的評價,并稱之為“流水賬”。雖然這類故事十分貼近生活,幾乎是生活的描摹,但這類故事并不是真正的生活縮影,它們只是生活的碎片而已。這類故事的價值不大。好的故事體現出的意義就是生活的真諦,這意義可能來源于驚天動地的大事,可能來源于毫不起眼的小事,可能是一件事的一小部分,可能是數個事件聯結起來,可能連續發生,可能相隔數十年……如何篩選、組合這些事件,使意義從中顯現出來,全靠講述者的聰明智慧。
如何從生活中發現故事?怎樣才能從繁雜而又平凡的生活中敏銳地提煉出不同凡響、內涵深刻的故事?除了細致觀察、勤奮練習之外,最重要的是對生活有熱情。只有熱愛生活,才能從生活中發現閃光。充滿激情的生活如同一條溪流,處處激起浪花;失去激情的生活如同一潭死水,狂風也激不起半點漣漪。并不是冒險、刺激、大起大落的生活才是充滿激情的,相反,只要對人和事保持熱情,則生活中“處處是風景”。
表達意義并不意味著說教,正如源于生活并不意味著事無巨細一樣。二者缺一不可,好的故事應在這二者之間取得平衡。如果故事離開生活,那么其意義將懸浮于空中,沒有說服力;如果故事過于生活化,只是生活的平鋪直敘,那么故事將缺乏深刻的意義,毫無價值。如曹雪芹的《紅樓夢》,其中描寫了大量日常生活的細節,吃穿住行、言談舉止、喜怒哀樂、琴棋書畫無一不細、無一不精,但細節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它本身。隨著細節的鋪陳,《紅樓夢》的意義也逐漸被呈現出來:對世俗的叛逆與反抗、眾生無常眾生皆苦的命運、觸及靈魂的愛情、難以逃脫的宿命、一個家族甚至是一個時代的由盛到衰、人生和世界的“空”……這些意義雖好,但若沒有書中描寫的生活細節,我們就不會理解得那樣深刻;那些細節雖鮮活,但如果不蘊含意義,《紅樓夢》就只是一部“古代貴族生活百科全書”而已。生活和意義從不單獨存在,它們的價值不僅僅在于自身,更在于彼此。因此,講述者需要從生活中提煉出具體而鮮活的有價值的材料,通過它們把抽象而深刻的意義表現出來,使聽眾產生共鳴。
如何挑選這樣的材料呢?不管是自己創造的故事,還是轉述別人的故事,都要將各種材料搭建起來。那么,如何挑選材料、挑選哪些材料、將材料以怎樣的方式組織起來,是形成故事的關鍵所在,也是好故事與壞故事的根本區別所在。這些問題并沒有統一答案,因為每位講故事的人都有其獨特的方法,這方法是微妙的、獨創的、自然形成的,并不適合所有人。盡管如此,講故事還是有方可循、有法可學的。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浩如煙海的故事領悟講述者應有的能力,培養這些能力,我們也可以講出好故事。
二、培養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何為好故事?講故事這一行為必然包括主體和客體,即講述者和聽眾。因此,好故事既應滿足講述者的需求,又應滿足聽眾的需求。不同的講述者和聽眾的需求各不相同,有人需求慰藉,有人需求經驗,有人需求共鳴,有人需求娛樂……但所有的聽眾均有一個共同的需求,即想聽到一個好聽的故事。一個好故事,吸引聽眾是其首要條件。
并不是誰都能把故事講得生動曲折、引人入勝。不管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件,還是轉述別人的故事,總有些人能把故事講得干干巴巴、拖沓冗長,毫無吸引力。還有些人的故事雖然跌宕起伏,但空洞浮夸,不能打動人。原因在于,這些不會講故事的人缺乏以下兩種能力,或是沒有在這兩種能力之間取得平衡。
講好故事需要講述者具備兩種能力,即觀察力和想象力,二者缺一不可。有了觀察力,講述者可以細致入微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并將這種感受和體驗通過故事傳達出來,使聽眾的心靈為之震顫,產生共鳴;有了想象力,講述者可以構思出曲折的情節、新穎的表達,使聽眾被牢牢吸引。好的故事,就是在這二者之間取得平衡。只有觀察力而缺乏想象力,故事容易變得平淡,失去吸引力;只有想象力而缺乏觀察力,故事容易變得浮夸,缺乏真摯的感受。唯有在這二者中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才能講出既能觸動聽眾又能吸引聽眾的好故事。例如,《西游記》中充滿了奇思妙想,神通廣大的猴子,各種各樣的妖怪,各具特性的神佛,只可能存在于想象中的重重關卡;然而,如果《西游記》一書有的僅僅是這些想象,就不會成為傳世經典。我們在書中還看到,雖然描寫的是神佛妖魔,但那個世界的規則卻與人間完全相同。神仙也欺軟怕硬,佛祖也收受賄賂,和尚道士相爭相殘,當權者為求長生不擇手段……俗世的規則,俗人的欲望、喜好、性格,無一不隨著奇幻的想象展現在小說中。這種真實源于生活,源于作者深刻的觀察。真正能引起讀者共鳴和深思的,不是那些奇幻的想象,而是這些無時無刻不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
觀察力和想象力都需要學習和培養。對于觀察力的培養,應多多鍛煉學生細致地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將生活中的事件轉化為故事;深入閱讀敘事類文學作品,學習優秀作家的觀察能力;善于吸收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他人講述的好故事,將其變為自己的有效材料,形成自己的故事。教師可以采取適當的方法訓練學生,如要求學生寫日記或周記,記錄生活中觀察到的故事;也可鍛煉學生轉述、復述課文或課后閱讀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使其轉化為資源。對于想象力的培養,應鼓勵學生自主構思、想象、創造故事;鍛煉學生聯想能力及發散思維,使多種看似不相干的素材為我所用。在語文課堂上也可以進行想象力的培養,如可提出幾個看似不相關的詞,讓學生發揮想象編出合情合理的故事;也可針對課文的某一情節讓學生自由發揮,如果由自己來寫這個故事接下來應當怎樣進行,再和作家的設計進行比較,學習講故事的方法。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內容靈活安排,隨時練習。
三、訓練一些講故事的技巧
講述者不僅僅需要觀察力和想象力,還需要一些講故事的技巧。講故事的技巧并非不可訓練、不可習得。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中談到俄國小說家列斯科夫,他把講故事這門技藝看作一門手藝。也就是說,講故事并不是全然依靠天賦或感覺,而是如同手工藝一樣,需要一步步設計、構思、塑形、雕刻、拋光,慢慢將雜亂無章的、粗糙的事件打磨為精致的故事。因此,講故事的技巧需要練習方可獲得。
如果把學生比作講故事的“學徒”,那么對于他們來說最好的“作坊”就是語文課堂。語文課本里那些經過千挑萬選的大師們精彩絕倫的故事,就是學徒們學習講故事最好的范本。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講故事也是如此。學會鑒賞優秀的故事,欣賞故事的有趣之處,讀懂故事的深刻含義,把握人物如何塑造、情節如何安排,這些是學講故事的最佳方法。教師帶領學生將這些經典故事細細解剖,分析結構、人物、情節,學習作家是怎樣完成他們的故事的。課堂發言、討論、課后作業、試卷、讀書筆記、作文等,無一不是學生學講故事的天地。在這方面,一線教師有理論,有實踐,有經驗,更有發言權。他們完全可以結合自身的教學情況,有意識地點撥、培養、訓練學生講故事的技巧。
由此看來,講好故事并非難事。把握故事的內在要素,培養觀察力和想象力,學會在意義與生活、觀察力與想象力之間取得適度的平衡,再加上一定的技巧訓練,假以時日,人人都可以成為會講故事的人。